手机云川网

听障老人术后焦虑,麻醉护士用听诊器架起“声音桥”

2025年91日,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麻醉复苏室里,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中,79岁的倪老伯(化名)在全麻苏醒后突然陷入剧烈焦虑——他是一名听障人士,只能通过含混的宁波方言与外界沟通。因尿管刺激产生的强烈尿意让他误以为自己即将失禁,双手在空中慌乱挥舞,血氧饱和度随着情绪波动直线下降。这场生死时速般的心理危机,最终被麻醉护士杨丽琼用一个听诊器化解,她用创新的方式架起了一座跨越无声世界的“声音桥”。

危机时刻:无声世界的恐慌

当倪老伯在复苏床上挣扎时,医疗团队正面临双重挑战:患者因全麻苏醒期谵妄产生认知混乱,叠加先天性听力障碍导致的沟通断层。杨丽琼回忆道:“我们完全听不清他在说什么,只能看到他反复比划‘尿尿’的动作,但无法确认具体需求。”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患者的失控感——他既无法理解医疗环境的安全性,也无法表达身体的不适,导致生理指标持续恶化。

临床研究表明,术后焦虑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心肌缺血。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这种应激反应可能直接威胁生命安全。更棘手的是,倪老伯的方言障碍让常规沟通工具失效,传统手语也无法在意识模糊状态下有效传达。

创新破局:听诊器的非常规应用

在尝试文字卡片、手势比划均无效后,杨丽琼突然注意到墙角的备用听诊器。这个本用于心脏听诊的医疗器械,在她手中被赋予了全新使命:将耳件轻轻放入老人耳中,自己对着听筒用宁波方言缓慢说道:“伯伯,尿管插着有想小便的感觉是正常的,您放松,拉出来就好……”这种类似对讲机的沟通方式,通过声波的物理传导突破了听觉障碍,让模糊的方言变得清晰可辨。

效果立竿见影:倪老伯紧握的双手逐渐松开,挣扎动作转为平静,血氧饱和度在3分钟内回升至正常范围。这一场景被同事用手机记录下来,成为医疗人文关怀的经典案例。杨丽琼解释:“听诊器的共鸣腔能放大语音振幅,耳件与耳道的贴合设计减少了环境噪音干扰,相当于为患者定制了一个临时助听器。”

深层启示:医疗人文的技术赋能

这起事件折射出特殊患者群体在医疗场景中的隐性困境。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听力障碍者占比超14%,而手术患者中特殊沟通需求者的比例更高。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已建立标准化应对流程:术前通过家属协助制作方言沟通手册,术中配备便携式电子助听设备,术后采用图文并茂的康复指南。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暂时失去自我保护能力的患者,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被理解、被安慰。”杨丽琼的话道出了现代医学的人文内核。在振动声桥等高端助听设备尚未普及的当下,这种充满智慧的“土办法”展现了基层医护人员的创造力——用最简单的工具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朴素的关怀温暖最脆弱的时刻。

延伸思考:无障碍医疗的未来图景

倪老伯的案例为医疗无障碍建设提供了鲜活注脚。从振动声桥这类部分植入式中耳助听装置,到AI实时语音转文字系统,技术进步正在重塑医患沟通范式。但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替代人性温度,正如杨丽琼在事后反思:“如果术前能更充分评估患者的沟通习惯,准备定制化辅助工具,或许可以避免这场危机。”

目前,该医院已将此案例纳入医护培训课程,并计划开发方言语音库与医疗术语匹配系统。这场由听诊器引发的创新实践,正在推动整个医疗体系向更包容、更人性化的方向演进——在那里,每一声微弱的呼唤都能得到回应,每一份焦虑都能被温柔化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听障老人术后焦虑,麻醉护士用听诊器架起“声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