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李长中教授:点亮学术与育人之灯的金课引路人

清晨六点半,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灯光已然亮起,李长中教授伏案整理田野笔记的身影,已成为校园里最温暖的剪影。

910日清晨,早早来到办公室工作的李长中教授收到了来自天南海北学生的祝福。这位2024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的教授桌上,摊着刚从鄂西山区带回的恩施土家族歌谣田野笔记。

几年前,李长中被中南民族大学丰富的民族文学研究资源所吸引,选择在此深耕,将学术根系更深地扎进民族文脉。如今,他宛如一盏明灯,点亮了无数学子的学术与人生之路。


01 金课打造者,教学有妙招

“民间文学这门课可以选李老师的,他的课堂很有趣。”每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向学长学姐打听选课老师时,上过李长中课的学生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推荐他的课程。

这位教学宗旨为“打造金课,拒绝水课”的老师总能让课堂充满魅力。他在教学中借助数字人文和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建立学生的长效学习机制。

李长中分享了自己将数字人文技术融入课堂的实例:通过运用AI复原莫言的成长轨迹、制作亚里士多德带着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场景的视频、对比各个作家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来源。

这些方法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瞬间“活”了起来,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02 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李长中不仅能够巧妙运用多种方式传授专业知识,更能够“润物细无声”般将思政要素融入课堂。

在讲述著名作家鲁迅时,他会详细讲述其文学作品在各族人民之间的发展历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阐释“鲁迅是我们全民族的脊梁”这一深刻命题。

“把知识变成一种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李长中这样阐述他的教学理念。

在他看来,每一堂课都应该是满满的“干货”,绝不让“水课”消耗学生的热情和宝贵时间。

03 良师益友,亦师亦友

在学生心中,李长中是良师,亦是暖师。今年六月中旬,一位学生回校看望李老师时,他还关切地询问:“怎么瘦了这么多,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

这位曾获“优秀班导师”、“优秀论文指导老师”、“优秀创业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用细致入微的关怀温暖了无数学子。

开学第一次班会,李老师就能记住大部分同学的姓名,还能说出不少人的家乡在哪。一位班长回忆道:“他特意走到几位少数民族同学面前,很关切地问,饮食还习惯吗。学校有专门的清真食堂,位置在……”

相比于大型班会,李长中更偏向于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学生接触。“比如这个星期开班会,下个星期我会找一个宿舍的学生到办公室聊,再找班级骨干交谈,再是学生单独交流”。

他通过这种方式全面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并且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其“差异化发展”并设计不同的成长路径。

04 田野实践,学术之源

近日,李长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口头传统、交混性文本与民族文学批评的再反思》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6期发表,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论文对口头传统在民族文学批评中的功能和学术意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这篇论文的选题灵感源于我多年来在民族地区的调研、对民族作家的访谈,以及对民族文学研究的积累,”李长中一直奉行着“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走向真正的田间地头”的理念。

2023年,他曾带领学生走向田野,深入恩施土家族村寨进行田野间多民族文化及其生存状态的调查。

在恩施,学生们亲身感受了红土乡等地“放下锄头能写诗”的民间文学生态,深刻体悟中华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魅力。

一位参与调研的博士生感慨道:“非常感谢李老师给了我参与调研的机会,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来到文学的现场去进行调研。这次我们跟作家近距离接触,获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05 师者初心,点亮未来

李长中常常与当地民族作家交流创作源头,慢慢发现了民间口头传统对作家的创作一直有着不小的影响。

结合自己对民族文学文本和结构的观察后,他意识到,口头传统是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他告诉记者:“这篇文章是我这么多年来对相关领域的思考,对民间文学研究的系统性总结”。

当清晨六点半的灯光再次亮起,李长中伏案整理田野笔记的身影,已成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最温暖的剪影。

这灯光不仅照亮了书页,更映照着一位教育者的初心——​​对学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忱​​。


这位深耕民族文学研究的教授,不仅以其学术造诣启迪学生智慧,更以其人格魅力温暖学子心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李长中教授:点亮学术与育人之灯的金课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