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超400万新发癌症病例,50%可通过科学手段预防,最新权威指南为国人防癌提供全面路线图。
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了《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
这份最新指南新增了鼻咽癌、肾癌、子宫内膜癌三大癌种的筛查建议,并对辐射与肿瘤、肿瘤心理、疫苗可预防癌症等内容进行了重要修订。该推荐涵盖24种恶性肿瘤,覆盖全国人口94%以上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

01 中国癌症防治现状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超400万例,但50%的癌症可通过科学手段预防和避免。癌症防治已成为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目标,更是14亿多人共筑的生命防线。
早诊早治是肿瘤治疗的关键。上海市抗癌协会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2024年通过癌症筛查,发现一对七旬老年夫妻同时罹患早期大肠癌,得益于及时筛查和规范治疗,两位老人通过手术已完全康复。
02 新增三大癌种筛查建议
2025版《推荐》新增了鼻咽癌、肾癌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和预防建议,使指南涵盖的癌种范围更加全面。
鼻咽癌筛查建议针对华南等高发地区人群及高危人群,推荐从30岁开始筛查,采用EB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联合鼻咽镜检查。
对于肾癌,建议55岁以上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肥胖者、慢性肾病患者)定期进行肾脏超声和尿常规检查。
子宫内膜癌筛查建议绝经后女性及肥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关注异常阴道出血,必要时行超声或内膜活检。
03 癌症筛查的“金标准”
常规体检不等于癌症专项筛查,很多年度体检的检查方法并不是癌症筛查的“金标准”,这导致了一些癌症的漏诊。
不同癌症有相应的筛查金标准:肠镜是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乳腺X线(钼靶)是乳腺癌筛查的金标准;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的金标准。
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是肝癌筛查的金标准;胃镜检查是胃癌筛查的金标准;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高危型HPV联合筛查是宫颈癌筛查的金标准。
采用正确的筛查方法至关重要。对于高危人群,按照推荐的时间间隔进行筛查,能够大大提高早期癌症的发现率。
04 辐射、心理与疫苗防癌
2025版《推荐》对辐射与肿瘤、肿瘤心理和疫苗可预防癌症等内容进行了重要修订。
在辐射与肿瘤方面,指南强调大剂量辐射才会导致肿瘤风险增加。正常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低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致癌风险极低,对患者的益处远大于潜在风险。
肿瘤心理干预首次得到强调。指南推荐在癌症预防和康复中重视心理健康,重点关注关键时点的压力管理,如首次确诊后、手术前、化疗启动等治疗计划调整时,以及出现副作用时。
在疫苗可预防癌症方面,HPV疫苗新增9-26岁男性接种建议。男女性双向保护更易形成“群体免疫屏障”,还可预防更多的致癌型别和癌种(阴茎癌、肛门癌及口咽癌等)。
05 体重管理与癌症风险
2025年是国家卫健委倡导的“体重管理年”。超重和肥胖与20%的癌症风险增高相关,维持健康体重可以有效降低罹患13种常见癌症的风险。
这些癌症包括大肠癌、胰腺癌、贲门癌、肝癌、肾癌以及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保持饮食均衡、加强运动、维持健康体重是预防癌症的重点措施。
均衡饮食建议多吃鱼、豆类等优质蛋白,适量摄入乳制品,避免暴饮暴食,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能有效降低肿瘤发生风险。
06 癌症预防的整体策略
癌症预防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戒烟是降低肺癌风险最有效措施;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可预防黄曲霉毒素相关肝癌;分餐制能够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播,降低胃癌风险。
癌症防控战略需要调整,把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健康为中心,以治疗为中心转化为以预防为中心。
肿瘤防治并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或医院的责任,而需要个人、家庭、医疗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市民可通过上海市抗癌协会官网免费下载完整2025版《推荐》,也可登录相关微信公众号免费进行“癌症风险评估”。
天津市肿瘤医院的筛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项目已实施8年,筛查人数突破20万人次,初筛综合风险评估为癌症高风险人数超过2.3万人次,累计发现全癌患者3千余例。
最新版指南首次将HPV疫苗接种范围扩大到9-26岁男性,男女性双向保护更易形成“群体免疫屏障”。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宫颈癌,还能预防阴茎癌、肛门癌及口咽癌等更多癌种。
疫苗研发领域也不断传来好消息。近期《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个性化癌症疫苗在肾细胞癌中激发了抗肿瘤免疫反应,9名高危患者中位随访40.2个月均未出现复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2025肿瘤筛查预防推荐出炉:新增三癌种筛查,疫苗与心理健康成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