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教师的核心素养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关系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教师的工作具有高强度、高压力的特点,健康的身心状态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石,也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教师需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
01 价值引领:高尚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新时代教师需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黄大年等优秀教师为榜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教师需具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这是教师高度自觉的精神追求。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02 素养结构:多元融合的教师核心素养体系
新时代教师核心素养包括道德修养、教育精神、文化修养三大维度。道德修养涵盖职业道德、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包括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教育情感;文化修养则包含专业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信息素养。
教师核心能力体系由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构成。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课程理解、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包含自我认知、终身学习、教研科研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则涵盖沟通交流与协同合作能力。
扎实的学科素养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深入且系统的掌握,既要熟知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历史发展脉络,也要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
03 实践要求: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包括六个维度: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师需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现代教育价值理念的融通和发展。育人智慧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成效,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应有之义。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知识储备,为给学生一碗水,让自身积聚一潭水。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不断自我充电、与时俱进,以源头活水浸润学生心田。
04 仁爱之心:师德建设的核心灵魂
教育家和优秀教师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自古以来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仁爱之心孕育着教师“诲人不倦”的敬业和奉献、“润己泽人”的无私和博爱、“淡泊名利”的清正和高洁。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表现为“爱在细微中”和“爱在生死时”。师爱既表现在日常的教育场合,又表现在关键的生死关头。师爱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只有饱含师爱的教育才能以心灵浇灌心灵、以生命感动生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师需要具备“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于传统教育中“标准化”的培养模式,新时代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成长”,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其品德养成、兴趣发展与心理健康。
05 专业能力:教师素养的提升路径
精湛的教学能力是课堂高效的“发动机”。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需具备课堂管理能力,营造积极互动、有序高效的课堂氛围。
持续的学习能力是教育创新的“源泉”。教师需要主动关注教育政策动态、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同时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实现“精准教学”。
创新的教育思维是未来发展的“引擎”。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探索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方式创新,让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
06 制度建设: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
国家明确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划定师德“红线”,建立了覆盖大中小幼的师德规范体系和违规行为处理制度机制。明确新时代大中小幼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
各地各校应该在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大力弘扬、积极涵育为人师者的仁爱之心,引导广大教师从自身做起,严爱相济、润己泽人。把弘扬和培育仁爱之心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纳入师范生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职业发展等各环节。
提升师德素养需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榜样引领”三维路径推进。教师需定期参加师德专题培训,学习师德规范文件,明确师德红线与职业底线;通过“教学日志”“师德自评”等方式,及时总结教育教学中的道德实践案例。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的里程碑式文件。
它明确承诺:到2035年,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塑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每位教师内心的觉醒与坚持。
正如陶行知所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师的素养提升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唯有坚守初心、不断精进,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称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