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影子四季长短不一,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甚至校园里树木的落叶时间,都是最生动的地理教科书。
“同学们,咱们岢岚的芦芽山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山地气候?”在岢岚县中学校的高中地理课堂上,许树勋老师的一个提问瞬间点燃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他没有直接讲解抽象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刚学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知识,分析身边熟悉的山脉。
这种将乡土素材融入地理教学的方法,正让越来越多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地理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
01 乡土素材:让地理教学从抽象到具体
传统地理教材因使用广泛性和典型性考虑,多选用全球性或全国性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当教师把“岢岚元素”搬进课堂,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讲“农业地域类型”时,许树勋带学生分析当地莜麦、胡麻的种植优势;聊“生态环境保护”,他结合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案例。在福建师大平潭附中,教师们则将课堂搬到海边,以东垄澳沙滩为天然教科书,让学生亲自探究海岸地貌的秘密。
微观视角能有效解构宏大主题。讲到黄河,不强调“全长5464公里”的抽象数据,而是用“豆腐腰”比喻河南段河道特性——既生动解释河流特点,又埋下地理知识的钩子。
从教学效果看,这种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高二学生张凯军感叹:“去年秋天,许老师带我们去城郊农田观察作物生长,现场讲解‘积温与农作物熟制’的关系。原来课本里的‘无霜期’,就是爷爷常说的‘庄稼能长的天数’,一下子就懂了!”
02 实践体验:从课堂认知到生活技能
梧州市第十八中学开展的“探秘家乡·魅力梧州”乡土地理学科活动,让学生通过地理手抄报和模型制作两大形式,深度探索家乡地理。学生们聚焦“西江黄金水道与梧州港变迁”,探秘“白云山地质地貌”,挖掘“骑楼城历史地理密码”。
在新疆喀什疏附县,华南师范大学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用橡皮泥亲手捏塑出高原、山地、盆地、沙漠等多种中国典型地形地貌。在《神奇的地下长城——坎儿井》一课中,孩子们分成小组,手拿放大镜、尺子进行观察、测量,尝试推理出坎儿井构造与集水原理。
实践教学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在山东聊城七中的地理课上,崔海燕老师通过一系列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天为什么人们多穿白色衣服?冬天为什么多穿深色?阿拉伯人服装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学生们通过讨论总结,很快掌握了气温分布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03 跨学科融合:全面激活学生思维
优秀的多学科融合教学,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我的家乡在中国》系列读物作为一套大型历史地理人文风物通识读本,完美实现了这一目标。
该系列每本书通过【历史隧道】【与小步同游】【各种各样的人】【小步带你尝美食】【好玩的动、植物】【图画故事、小步给你讲故事】【小步带你看建筑】七个版块,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吃边玩。这种设计打破单一学科局限,将历史、地理、生物、文化、民俗等领域自然融合。
在平潭附中的地理课堂上,教师还引导学生从解题者转变为命题者。他们以当地“翻身水渠”这一真实情境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地理试题。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04 情感认同:在家乡热土中培植家国情怀
当学生发现家乡的地理奥秘时,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歙县新安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嘉航在体验徽墨制作后感慨:“诗里的徽州是山清水秀的,砚台里的徽州是文化博大精深的。我非常自豪,因为我是一个徽州人。”
地理教学与乡土文化结合,能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许树勋在德育工作中,以“党建+德育”为抓手,牵头打造“道德讲堂”,每月邀请学校老党员教师、优秀校友分享成长故事。他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总是以党员身份带头参与,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到街头清理垃圾。
在休宁县海阳幼儿园,教师们深入挖掘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开设状元文化园本课程,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各个角落。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幼儿从小建立起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05 教学成效:从知识掌握到生命成长
将家乡融入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显著的教育成效。许树勋所带班级的地理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年级前列,更重要的是让一批学生爱上探索身边的地理奥秘。
歙县通过研学活动,将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化为教育素材,目前共建成研学基地16家,融合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文化、非遗产品,开发出各类研学系列产品。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从“课堂上知”变为“实践中懂”,厚植家国情怀。
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专业成长也起到促进作用。福建师大平潭附中的地理组教师们每学期大约开展6次野外实践活动,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地理组教师的教研能力。
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评价。北京市密云区北庄中学总结出三个评价原则:客观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星级评定原则。这种多元评价体系,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尊重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
平潭附中地理教师冯月銮带着学生站在海滩上,手指着岩石层中一层贝壳堆积量较多的岩层,引导学生从气候、海浪堆积等角度反推这片海域海岸线可能发生的变迁。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地理知识活化的真实写照。
远处,歙县行知小学的孩子们正走进老胡开文徽墨厂,亲手体验徽墨制作技艺。描金、拓印,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连接的是千年文化传承。而在这个过程中,地理知识不再抽象,而是变成了可触摸的记忆。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当地理教学真正走出教室,融入家乡的山水之间,知识便自然而然地“活”了起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把家乡装进课本:让地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