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2025绍兴鲁迅墙画陷“抽烟”争议:守护历史真实还是顺应现代控烟?

2025年8,浙江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内的一幅鲁迅“夹烟”形象墙画,意外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真实与现代控烟的激烈讨论。这面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的墙画,究竟该坚守原貌,还是顺应时代控烟潮流做出改变?

争议起源:从“打卡热”到“投诉潮”

这面位于鲁迅故里景区入口处的墙画,以经典木刻版画形式呈现鲁迅形象:身着长衫的鲁迅眉头微蹙,右手夹着一支燃着的香烟,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该形象源自1973年著名版画家李以泰创作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后成为鲁迅肖像画中的经典之作,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珍藏。自2003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竣工后,这面墙画作为标志性景观,已陪伴游客走过22个春秋,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必打卡地。

然而,近期一位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墙画中鲁迅吸烟的画面会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为“鲁迅右手握笔伏案”的版本。她自称控烟志愿者,强调原画背景为书房,而墙画去掉背景后,存在“引导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此帖迅速引发连锁反应,相关话题冲上热搜,部分游客甚至在墙前点燃香烟拍照打卡,进一步加剧了争议。

公众声音:历史真实与现实规范的碰撞

面对争议,公众态度呈现鲜明分化。支持保留墙画者认为,鲁迅吸烟是历史事实,更是其“生活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提及他“烟瘾一向很大”,鲁迅本人也在书信中坦言“每天三十至四十支烟”,甚至将“仰卧——抽烟——写文章”列为日常。这些细节非但未损害鲁迅形象,反而让他从“高高在上的符号”变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会在创作间隙点烟沉思,会在苦闷时借烟排解,也会因肺病反复尝试戒烟。删除这一细节,既否定了几代人对鲁迅形象的集体记忆,也违背了“尊重历史”的基本准则。

反对者则聚焦于公共场所禁烟的现实需求。他们指出,部分游客在墙前模仿“点烟”行为,甚至将打火机对准画像“敬烟”,配文“致敬文豪”“先生,来根烟”上传至社交平台,与控烟政策背道而驰。更有网友质疑,若以此逻辑,是否应拆除李白饮酒雕塑、替换东坡肉菜单,以避免“误导青少年”?

官方回应:尊重历史,不轻易改变

面对舆论风暴,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市文旅局及浙江省鲁迅研究会迅速作出回应。8月25日晚,纪念馆在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强调“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墙画作为官方艺术创作,已历经22年考验,不可能因个别人观点违背历史。绍兴市文旅局则透露,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均要求保留墙画,认为其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从学术角度阐明立场:该墙画呈现的是“生活化的鲁迅”,是大众广泛认同的形象。“我们不应当将鲁迅过度神圣化、战士化。”他指出,若仅因一个动作引发争议就拆除墙画,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艺术作品的不包容。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则表示:“人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墙画要不要修改,我个人觉得一笑了之即可,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

破局之道:从“打卡符号”到“精神载体”

争议的本质,是如何在守护历史温度与回应现实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答案显然不是简单“替换”,而是以更细致的引导,让墙画从“网红打卡点”回归“精神打卡点”。

一方面,纪念馆可通过升级文化体验形式,转移游客注意力。例如,增设互动触摸屏,展示鲁迅与烟相关的书信、照片及戒烟尝试,让游客理解“烟”背后的时代语境与人格复杂性;或推出“鲁迅精神盲盒”,内含《呐喊》选段、百草园种子等,将打卡行为转化为深度文化体验。

另一方面,加强现场管理,规范游客行为。在墙画旁增设说明牌:“鲁迅先生抽烟是历史事实,但吸烟有害健康,本馆不鼓励模仿。请文明参观,勿点燃明火。”同时,培训志愿者引导游客以“合书致敬”“默读《野草》”等方式表达敬意,将“无烟打卡”转化为共识。

文化启示:直面历史,方显自信

鲁迅曾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场争议恰似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历史的态度:若因控烟潮流篡改历史细节,无异于“用本朝的剑斩前朝的官”;若因个别游客行为否定墙画价值,则是对文化记忆的粗暴割裂。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直面历史的复杂性与真实性——既承认鲁迅吸烟的“不完美”,也珍视他笔尖的力量与家国情怀。

当引导到位时,这面墙画终将从“网红打卡点”变成“精神打卡点”。每一位驻足者记住的,将不再是鲁迅指间的烟,而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精神,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情怀,是那份穿越百年仍未褪色的文化担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2025绍兴鲁迅墙画陷“抽烟”争议:守护历史真实还是顺应现代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