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正值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本应逐渐转凉的天气却与节气“唱反调”——中央气象台连续第5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全国31个省(区、市)共23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40℃,重庆北碚、浙江丽水等地气温甚至飙升至43℃以上,刷新立秋节气历史极值。这场“最热立秋”引发公众对极端天气频发的广泛关注,气象专家警告: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叠加全球变暖趋势,或导致高温天气持续至9月中旬。
高温地图:从南到北“全线飘红”,多地开启“烧烤模式”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本轮高温天气呈现“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三大特点。自7月下旬以来,高温区域从川渝地区迅速扩张,覆盖长江中下游、华南、华北甚至东北南部。上海徐家汇站连续12天气温超40℃,打破1873年建站以来纪录;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地表温度突破70℃,网友调侃“路面可以煎鸡蛋”。
在北方,高温同样“凶猛”。8月6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达39.2℃,为1961年以来立秋日最高;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等地因湿度较大,体感温度超过50℃,引发中暑病例激增。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分析:“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系统‘双压叠加’,形成稳定的‘热穹顶’,导致冷空气难以南下,降水偏少进一步加剧干旱。”
民生冲击:电力负荷创新高,户外作业“熔断”
持续高温对民生保障构成严峻考验。国家电网数据显示,8月1日至7日,全国最大用电负荷达13.2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8.7%,四川、江苏等12个省份启动有序用电方案。在重庆,因水电来水偏枯,火电厂满负荷运行仍难满足需求,部分商场、写字楼调整空调温度至28℃以上。
户外工作者面临更大风险。多地出台“高温停工令”:建筑工地实行“做两头、歇中间”,快递员配送时段调整至早晚,环卫工人作业时间缩短2小时。尽管如此,浙江、江苏等地仍报告多起热射病病例,一名52岁建筑工人因未及时救治不幸离世,引发社会对高温劳动保护的强烈呼吁。
气候警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或成“新常态”
气象学家指出,本轮高温并非孤立事件。世界气象组织(WMO)报告显示,2024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1.5℃,为有记录以来最热月份。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全球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增强,高温与高湿结合,形成‘湿热型’极端天气,其健康风险远超单纯高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预测,若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类似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仍将比工业化前增加4倍。对此,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陆新明呼吁:“加快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已刻不容缓,个人层面也应减少能源浪费,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应对行动:科技赋能防暑,公众需加强防护
面对“超长待机”的高温,各地推出创新应对措施。上海在地铁站点设置“清凉驿站”,配备急救药品与饮水机;杭州试点“智慧路灯”,通过传感器自动调节亮度以降低能耗;成都利用无人机向山区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专家提醒,公众需做好长期防暑准备:避免在10时至16时外出,穿戴浅色透气衣物,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同时,需警惕“高温后暴雨”的极端转折——气象部门预测,8月中旬后,随着副热带高压东退,四川、重庆等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需防范旱涝急转风险。
当立秋的凉风迟迟未至,这场“天人交战”的极端天气,正以最直观的方式敲响气候变化的警钟。正如WMO秘书长塔拉斯所言:“我们不是在继承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它。如何应对高温,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责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立秋节气难退“秋老虎”:全国大范围高温持续肆虐,多地刷新历史同期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