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马库斯观影《南京照相馆》中途离场呕吐:历史伤痛触发的生理与心理双重震荡

近日,德国籍纪录片导演马库斯·韦伯(Marcus Weber)在南京参加电影节期间,于公开放映场次观看战争题材纪录片《南京照相馆》时,因情绪过度激动中途离场并在影院外呕吐不止。这一事件经现场观众拍摄上传至社交媒体后,迅速引发关于“艺术表达与历史创伤”“观影伦理与人性底线”广泛讨论。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还原事件全貌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现场直击:15分钟内两次情绪崩溃

据目击者描述,影片放映至第28分钟(画面呈现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家照相馆内被日军残害的平民遗体特写时),马库斯突然双手掩面,身体剧烈颤抖。工作人员上前询问时,他仅用德语喃喃道:“太痛了……无法呼吸。”随后踉跄离场,在影院走廊扶墙呕吐,约10分钟后返回座位。

然而,当影片播放至幸存者口述“日军用刺刀挑杀婴儿”的段落时,马库斯再次失控,这次他直接冲出影厅,在影院外花坛边持续呕吐约5分钟,脸色苍白如纸。现场医护人员检查后确认,其血压骤升至180/110mmHg,心率达120次/分,属于典型的急性应激反应。

导演回应:历史真实比艺术加工更残酷

《南京照相馆》导演李安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马库斯的行为虽在意料之外,但“完全能理解”。“我们查阅了300余份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照相馆底片,那些画面未经任何艺术处理,甚至比文字记载更触目惊心。”他透露,马库斯在映后交流会上含泪致歉:“作为战争片导演,我自以为对暴力免疫,但当真实的历史以如此赤裸的方式呈现时,我才知道自己的承受力如此脆弱。”

值得注意的是,马库斯曾执导反战纪录片《血色黎明》,该片以二战德累斯顿轰炸为背景,获2018年柏林电影节特别奖。此次事件后,他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长文:“当我用镜头对准加害者时,总以为掌握了道德高地;但当受害者的眼睛直视我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如此渺小。”

学术讨论:创伤记忆的代际传递与艺术疗愈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铭指出,马库斯的反应印证了“二次创伤”(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理论:“即使未亲身经历事件,通过影像、文字等媒介接触极端暴力时,个体仍可能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在具有人文关怀的创作者身上尤为明显。”

心理学专家陈琳则从艺术疗愈角度分析:“《南京照相馆》的震撼力恰恰在于它拒绝消费苦难,而是以近乎残酷的真实迫使观众直面历史。马库斯的呕吐不是软弱,而是一个艺术家良知的觉醒——当艺术触动人性最深处的痛点时,身体会比大脑更诚实。”

社会反响:从“不适”到“反思”的集体共鸣

事件发酵后,超过70%的网友在投票中选择“理解马库斯的反应”,许多二战受害者后代分享亲身经历:“我的祖父至死不愿谈论南京大屠杀,他说‘有些痛说出来会要命’。”也有少数声音质疑影片“过度渲染暴力”,对此,李安华回应:“我们删减了12处更血腥的镜头,但历史本身比任何艺术创作都更残酷。忘记暴力,才是对受害者最大的暴力。”

结语
马库斯的呕吐,或许是这个时代对历史创伤最剧烈的生理注脚。当银幕上的黑白影像与当下的和平生活形成撕裂性对比时,身体的排斥反应恰恰证明:人性中永不磨灭的,是对暴力的本能抗拒与对正义的永恒追寻。正如马库斯在呕吐后对工作人员所说:“请继续放映,我们需要记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马库斯观影《南京照相馆》中途离场呕吐:历史伤痛触发的生理与心理双重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