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人民日报调查:3600万建车站10年未用,民生工程如何避免“建而不用”之痛?

【本报记者调查】一座耗资3600万元建设客运车站,矗立在某县城郊外已逾十年,却始终未投入运营。候车大厅门窗紧闭,站前广场杂草丛生,电子显示屏积满灰尘——这座“沉睡”的车站,成为当地群众口中“最昂贵的摆设”。人民日报记者近日赴实地调查,揭开这一民生工程“建而不用”背后的资源错配与治理困境。

现场直击:3600万投资“打水漂”,车站沦为“空壳”

该车站于2013年启动建设,2015年竣工验收,设计日发送旅客量超2000人次,曾被列为“省级重点交通枢纽项目”。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车站主体建筑虽完好,但内部设施严重老化:售票窗口电脑已损坏,安检设备被拆除变卖,甚至连基本的饮水设施都未安装。周边居民反映:“车站建成后从未见过一辆客车进出,倒是成了流浪汉的临时住所。”

更令人费解的是,车站选址距县城中心仅3公里,但周边1公里范围内无任何公交线路接驳,导致“有站无客”的尴尬局面。当地交通部门负责人承认:“由于前期规划缺乏客流调研,车站建成后发现实际需求不足,加上后续运营资金缺口大,只能搁置。”

深层追问:谁该为“面子工程”买单?

调查发现,该车站项目从立项到建设存在多重决策失误:

  1. 规划脱离实际:项目启动时,当地常住人口不足20万,且高铁站已覆盖主要客流,但规划部门仍盲目参照大城市标准建设大型车站,导致“小马拉大车”;
  2. 资金使用低效:3600万元投资中,仅站前广场硬化就耗资800万元,而必要的智能调度系统、客运班线补贴等“软投入”却为零;
  3. 监管形同虚设:项目竣工后,审计部门曾指出“配套设施未达标”,但未要求整改,导致问题长期搁置。

“这类工程往往源于‘政绩冲动’。”中央党校教授汪玉凯分析,“一些地方将车站、广场等标志性建筑视为‘城市名片’,却忽视了民生工程的本质是服务群众。”

破局之道:让民生工程“活”起来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5个县级车站存在“建而不用”问题,累计浪费资金超20亿元。专家建议,需从三方面破解困局:

  • 强化决策问责:建立重大项目“终身追责制”,对因盲目决策导致资源闲置的责任人严肃追责;
  • 引入社会评估:在立项阶段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 动态调整用途:对已建成但无法运营的项目,可转型为物流中心、社区服务等,避免“一废了之”。

目前,当地政府已承诺将车站改造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并引入社会资本运营。但这一案例警示我们: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每一分钱的使用,才能让公共投入真正惠及百姓。

【记者手记】从“建起来”到“用起来”,中间隔着的是对群众需求的敬畏之心。当3600万元的教训摆在面前,我们更需反思:如何让每一项民生工程都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人民日报调查:3600万建车站10年未用,民生工程如何避免“建而不用”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