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当青春遇见“水龙”:中南民族大学学子探寻泸溪龙舟里的传承密码与振兴力量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民俗体育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之道,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文脉湘州”青年实践队于2025年7中旬走进湖南泸溪,踏上一场解秘龙舟文化的调研之旅。队员们以赛场观察为镜、文献典籍为钥、古镇走访为尺,从文化传承、产业融合和社会治理三个层次进行展开,研究湘西泸溪龙舟活动这一典型民俗体育案例,循着鼓点与桨声,触摸这条“水龙”的文化脉搏,探究其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在村舟现场合照

一、浪尖上的盛宴:沅江竞渡里的乡土魂
   7月12日,“金蛇献瑞 龙舞九洲”全国龙舟大联动暨泸溪“村舟”邀请赛在沅江畔点燃夏日激情。实践队站在江堤,见证了一场裹挟着千年民俗基因的体育狂欢。发令枪响的刹那,数十条龙舟如出水蛟龙,在沅江水面划出银色轨迹。鼓手抡圆臂膀,鼓槌砸向牛皮鼓面,闷响似惊雷滚过江面,震得两岸观众心跳与鼓点共振;桨手们弓身如蓄势之弓,古铜色臂膀青筋暴起,木桨劈水时掀起的浪花,在烈日下碎成漫天银星。两岸欢呼如潮,却盖不住鼓点里流淌的古老韵律——那是沅水流域祖辈传下的生命节奏。龙舟在浪尖腾跃,龙舟队员们的呼吸渐渐合成同一个节奏。他们划过的每道水痕,都是这条“水龙”新生的鳞片。“在炎炎烈日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竞技精神,更是民俗体育背后凝聚人心的力量。”团队成员这样说到。

图为龙舟比赛现场

在直击赛事现场的同时,队员们还与当地村民、各龙舟代表队教练和运动员,以及龙舟协会工作人员等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并从多维度了解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队员们听到村民讲划桨时全村人拧成一股绳的团结,聊赛场边为自家队伍喊破嗓子的激动,也听到司机大哥感叹即使划龙舟时喊号子能把嗓子喊哑,拼力气能把骨头累散,但只要鼓声一响,再远的人也要赶回来,大家都是“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无论如何,不变的是他们对龙舟的信仰与热爱。

二、典籍里的年轮:从祭祀到传承的文化根脉

泸溪龙舟的故事,早被写进沅水的涛声里。为追溯这条“水龙”的源头,实践队钻进县图书馆、文化馆的古籍堆,在《泸溪县志》《沅水盘瓠文化游览》等文献中,找到了跨越千年的印记:最早的龙舟,是先民祭祀盘瓠(传说中沅水流域的部落始祖)的仪式载体,划龙舟是为了“祈风调雨顺,保一方平安”。时光流转,龙舟早已超越祭祀本身,它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是融合了祭祀、民俗、工艺和族群文化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从古老的祭祀竞渡,到现代的体育竞技,它始终承载着沅水流域人民的精神信仰和集体记忆。

图为县图书馆馆长在地方文献室帮助实践队员搜集资料

三、古镇里的脉动:浦市龙舟的“断代”与重生

7月14日,实践队走进浦市古镇开展田野调查——这座沅江畔的千年商埠,藏着泸溪龙舟最鲜活的民间记忆。封火山墙上的龙王巡游壁画虽已斑驳,但人们仍能感受到明清时“龙舟过码头,商户皆歇业”的盛况。

在浦市镇人民政府,文化站杨站长道出当地龙舟的三点独特之处:横流竞渡考验团队协作与技术;无固定赛道与严格裁判尽显豪爽,全凭鼓点与经验决胜负;从端午到夏至的月余赛程,更让龙舟成了贯穿整个夏季的民俗盛宴。但他也坦言,20世纪90年代起,年轻人外出务工、资金短缺,龙舟曾“躺”在河湾里近20年。转机始于2013年:当地政府以龙舟文化为支点,修复古码头、办起龙舟节、开发龙舟文创。如今,浦市的龙舟不仅“活”了过来,更成了古镇的“流量密码”——端午期间,游客量比往常翻了十倍,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年轻人也愿意留下来为泸溪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或许文化与乡村共生的奥秘就在这里——不是他们救活了龙舟,是龙舟救活了这片土地。

图为实践队员与杨站长进行深度访谈

四、青春的答案:民俗体育激活乡村新动能

通过此次深入调研,实践队员们对龙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负责人曾婷表示:”此次调研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当传统文化成为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就能激发出惊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相关数据显示,如今泸溪龙舟活动高峰时有五十余条龙舟,近两千参与者,日均超万人次观看,其带动效应远超文化活动本身,成为推动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当桨板划开水面,漾起的是经济涟漪,更是文化年轮。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无数个像泸溪这样的地方正在用汗水书写的故事。这里有不甘落后的拼搏,有代代相传的坚守,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乡村振兴的真谛,就藏在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间,藏在桨手带茧的手掌里。

当青春的脚步踏响古镇青石板,当学子的笔记录下龙舟的新故事,这条从沅水深处游来的“水龙”,正带着乡土的记忆,向着更辽阔的未来破浪前行。泸溪的实践证明:民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让乡村焕发新生的活态基因——只要我们用心守护,古老的文化就能在新时代的浪潮里,划出属于自己的崭新航线。

作者:高双 陈梦曦 曾婷 赖润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当青春遇见“水龙”:中南民族大学学子探寻泸溪龙舟里的传承密码与振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