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不能忘却!300余件文物见证国际友人跨越山海并肩抗战

一只旧皮箱,一顶褪色的红军八角帽,记录着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陕北之行;厚厚几本《拉贝日记》,见证着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的无畏守护。

2025年99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专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揭幕。展览通过300余件套实物和400余张照片,讲述了30多位国际友人和10余个国际组织支持中国抗战的感人故事。

这些展品中,不少是首次公开亮相,它们共同诠释了跨越国界的人性光辉和并肩作战的精神丰碑。


01 报道发声:让世界听到中国抗战真相

展览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行李箱为叙事起点。1936年,斯诺提着这个旧皮箱踏上陕北高原,成为第一个采访中共领导人的西方记者。

他撰写的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让世界首次透过文字,真切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态度、主张和战略。展柜里陈列着斯诺佩戴过的红军八角帽,虽已褪色,但五角星依然夺目。

另一位杰出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也占据重要位置。1937年春,她来到延安,成为较早系统采访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袖的西方观察者。

她于194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的著作《中国的战歌》中写道:“献给中国的士兵,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贫穷而光荣的先锋战士。”

02 军事支援:碧血长空中的国际友谊

苏联在抗战初期对中国提供了重要援助。展览首次展出一批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档案资料,详细记录了代号为“Z”计划的秘密援华行动。

1937年10月开始,苏联秘密派遣军事顾问、援华志愿航空队和技术人员来华援助抗战。​​2000多人次​​轮流参与飞行任务,​​236名飞行员​​在中国战场英勇牺牲。

展馆中陈列着伊-16战斗机模型和飞虎队P-40战斗机模型。1941年8月,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上尉陈纳德组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

他们开辟驼峰航线,三年间运输80余万吨物资,​​1000名中美飞行员​​长眠于雪山冰川。

03 医疗救护:穿越硝烟的白衣战士

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岁月里,一批批国外医护人员跨越战火与国界,将医者仁心镌刻在中国抗战史册上。

美国医生​​马海德​​1936年经宋庆龄推荐,与斯诺共赴陕北,成为首位加入红军的外籍医生,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展品中有一份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发给马海德夫妇的婚姻证(结字第伍玖伍号)。

加拿大医生​​白求恩​​1938年初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加美医疗队带着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材来到延安。他发明的“药驮子”(轻便手术设备)和《自画像》都在展览中亮相。

印度青年​​柯棣华​​主动请缨留守太行山区,在病痛与空袭中坚守三年,最终将三十二岁的生命融入华夏大地。

04 人道保护:黑暗中的生命守护者

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在绝境中为中国平民撑起“生命保护伞”。

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为首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建立了难民收容所。展览中一块复原展示的难民收容所标牌和厚厚几本《拉贝日记》,记录了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万国红十字会”臂章见证了国际友人的援助支持。

这些珍贵展品还原了历史真相——他们​​为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庇护。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秘密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影像,成为东京审判的关键证据。

05 援助捐赠:跨越国界的无私支持

许多国际友人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中国抗战。英国人​​林迈可​​1937年受燕京大学邀请来华任教,多次冒险为抗日根据地偷运药品、通讯器材等物资。

1944年到达延安后,他协助延安向海外发射无线电信号和英文广播。展览展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美国旧金山广播时使用的继电器。

保卫中国同盟、美国援华联合会等民间组织通过“一碗饭运动”、“中国周”等募捐活动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

展览的压卷之作是美国黑人歌星​​保罗·罗伯逊​​灌制的唱片《起来》,包括《义勇军进行曲》等6首歌曲。他将唱片版税及发行收益捐赠给保卫中国同盟,表达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支持。


观众驻足于史料前,感慨道:“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段黑暗历史,更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对‘人道主义’最朴素的坚守,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当今世界,这依然是稀缺却珍贵的力量。”

这些国际友人的行动体现了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他们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始于无数个体在至暗时刻点燃的星火。

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9展厅展出,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不能忘却!300余件文物见证国际友人跨越山海并肩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