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边陲小城奏响海洋经济交响曲:吉林珲春的“鲜”活实践

在中国东北边陲,吉林珲春这座中、朝、俄三国交界小城,正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创新,奏响一曲海洋经济的交响曲。作为中国从陆域进入日本海的最近通道,珲春依托近海优势,以海鲜产业为支点,撬动了一条覆盖海洋生物制造、跨境电商的全球化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振兴之路。

从“边贸集散地”到“海鲜之都”:区位优势催生产业蝶变

珲春虽不靠海,却是俄罗斯帝王蟹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2016年获批成为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后,珲春凭借距俄罗斯波谢特港仅42公里、扎鲁比诺港71公里的区位优势,打造出一条“海鲜高速通道”。如今,从俄罗斯深海打捞的海鲜最快当日即可端上中国餐桌,日均进口海鲜超100吨,占口岸每日进口货物的四分之一。

这条通道的畅通,得益于珲春口岸的“绿色通关”政策。通过优化查验流程、推出预约通关和延时闭关服务,鲜活水产品的通关时间大幅缩短。货车司机李云飞感慨:“过去一天只能过几十辆车,现在一天能过百辆以上,海鲜运输效率提升了一倍。”

海鲜街的烟火气:消费市场见证产业活力

傍晚时分,珲春海鲜街人声鼎沸。这条仅145米的街道上,近30家海产店沿街排开,帝王蟹、板蟹、北极贝在暂养池中挥螯划水,铁板烤贝的焦香与清蒸海鲜的鲜甜交织成独特的烟火气。海鲜街商铺店主高鹏,今年7刚从土特产经销转行海鲜餐饮,开业20余天便尝到甜头,计划将店面从700平方米扩建至1000平方米。

数据显示,海鲜街商铺王雪晶家的批发量逐年增长,蟹类、贝类通过航空和陆运发往全国更多城市。2024年,海鲜街单日客流量最高突破万人,单日销售额超30万元,成为珲春海洋经济的“消费窗口”。

科技赋能“鲜味通道”:冷链物流突破时效瓶颈

海鲜运输是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为保障海鲜存活率,珲春企业联合研发新型集装箱水车,实现“运输车即暂养池”。设备通过实时调控水温、盐度和含氧量,将海鲜损耗率从30%降至5%以下。司机李云飞的车厢里不再需要冰块,取而代之的是智能监控系统,通过4G网络实时回传数据,让上下游客户随时掌握运输状态。

与此同时,珲春正加速构建“外通内联”的立体交通网:防川高速公路、中俄珲春公路国际口岸联检楼开工建设,民用机场和珲春至东宁铁路项目稳步推进。北京消费者最快8小时即可品尝到来自俄罗斯深海的鲜活,这场“极速奔赴”的版图还在不断扩大。

从“鲜”到“深”:产业链延伸催生新增长极

口岸通,边贸兴。珲春以海鲜为支点,撬动了一条覆盖海洋生物制造、跨境电商的全球化产业链。在珲春海洋经济产业园,钰禾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将沙丁鱼鱼油纯度从30%提升至60%,产品附加值增长近20倍。2024年,当地海产品加工产值突破80亿元,带动1.2万人就业,曾经的“边贸集散地”跻身海洋生物技术赛道。

跨境电商的崛起更为产业注入新动能。珲春跨境电商综试区在全国28个城市建立前端揽收仓,在俄罗斯莫斯科和韩国仁川设有8万余平方米的海外仓,日均发运货物三四万票。2024年,珲春跨境电商贸易额达66亿元,年贸易额超亿元的企业增至17家,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向海而兴:战略转型开启新篇章

如今,珲春正谋划建设东北亚数字贸易港,推动“海洋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随着在建重大项目全面投产,预计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300亿元,海洋经济占比提升至35%。这座东北小城,正以海洋经济为跳板,在“一带一路”东北线经济走廊战略节点上,书写着“向海而兴”的新篇章。

从一条海鲜街的烟火气,到一条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珲春的实践证明:边陲小城也能在海洋经济浪潮中乘风破浪。当鲜活的海鲜跨越国界,当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这座小城的海洋经济交响曲,正奏响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边陲小城奏响海洋经济交响曲:吉林珲春的“鲜”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