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红旗漫卷;青春之声,回声嘹亮。2025年7月18日至26日,池州学院燎原回声团满怀激情地参与了由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主办的“井冈情·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在为期九天的实践中,团队成员们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与饱含深情的艺术创作,深刻感悟井冈山精神,并创作出四首原创红歌初稿,以音乐之名奏响新时代的青春强音。
沉浸学习:理论铸魂,筑牢信仰根基。
实践初期,燎原回声团全身心投入到基地精心设计的系列课程中,系统学习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与不朽精神。团队成员参加了庄重的开营仪式,聆听了《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等专题讲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三湾改编”情景教学,成员们亲身体验了党的领导在革命军队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肃穆的井冈山北山烈士陵园,成员们凭吊革命先烈,感悟信仰的力量。
实地探访大井、小井革命旧址群,感受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环境。
参与学编红军草鞋、“马源急行军”、自作红军餐等特色体验课程,在动手实践中体悟“艰苦奋斗”与“依靠群众”的精神真谛。
红歌教学点燃热情,经典旋律激荡红色情怀。探访八角楼、黄洋界哨口等革命圣地,追寻伟人足迹,感受军民团结的磅礴伟力。参加《学会和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讲座,学习党的优良传统;聆听“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教学,让红色基因在血脉中流淌。团队还组织了课题组内部讨论,为后续创作凝聚智慧。
实践淬炼:实地采风,触摸历史温度。
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积淀,为创作注入了深厚底蕴。在后续的专项调研采风阶段,燎原回声团带着更深的敬仰与思考,再次深入探访核心革命旧址。在八角楼,感悟毛主席在微弱灯光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伟力。伫立黄洋界哨口,仿佛听见当年保卫战的隆隆炮声和军民同心的呐喊。于大井、小井及会师广场,感受朱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性时刻。走进龙江书院(红军教导队旧址),体会革命队伍在烽火中坚持学习、培育人才的战略眼光。
以歌寄情:AI赋能,初绽燎原新声。
带着深刻感悟与丰厚收获,燎原回声团成员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团队紧扣“声景重构:基于AI作曲的井冈山革命精神沉浸式传播实践”的课题方向,充分发挥音乐学专业优势,将井冈山的壮丽画卷、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亲人的无尽守望以及内心的澎湃激情,倾注于歌词与旋律。
在有限时间内,团队高效协作,初步创作并打磨出四首风格各异的原创红歌初稿。《赤焰千峰》:以雄浑气势,歌唱井冈群峰间燃烧的革命烈焰与红军战士的铮铮铁骨。《井冈星火》:深情讴歌革命火种与如磐初心,唱响“星火不灭山河为证”的坚定信念。《朝阳》:采用质朴昂扬的民歌风,描绘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与军民鱼水深情,展现从艰苦岁月走向胜利曙光的历程。《山望》: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池煜华、陈发姑等红军遗孀的真实事迹。以细腻温婉的笔触和深情的旋律,刻画井冈山妻子灯下打草鞋、倚门望归的感人画面,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坚定的守望,映衬革命征程的艰辛漫长与亲人们的巨大牺牲和深沉大爱。
这四首作品,歌词均为团队倾心原创,并创新性地运用AI技术辅助作曲,由团队成员倾情演唱试录。它们或雄浑激越,或深情隽永,或质朴昂扬,或温婉期盼,共同构成了对井冈山革命精神及其背后人性光辉的多维度青春诠释与深情礼赞。
成果初显:回声嘹亮,展望燎原之势。在课题初步成果汇报会上,燎原回声团展示了这四首红歌初稿及创作思路,获得了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团队负责人表示:“九天井冈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特别是了解到池煜华老人七十余年如一日的等待,那份坚韧与忠贞深深震撼了我们。《山望》这首歌,就是我们献给所有默默守望、无私奉献的红军亲人的一首心曲。这四首歌是我们用心感悟、用专业表达的起点,饱含真情与敬意。”
实践虽已结束,但创作仍在路上。团队表示,将带着从井冈山汲取的丰厚滋养和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返回学校后继续潜心打磨歌词(特别是深化《山望》等作品的情感表达)、优化AI作曲旋律、进行专业录音并精心制作MV,力争打造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俱佳的精品力作,让新时代的“燎原回声”唱响更广阔的舞台,用青春的音乐语言赓续红色血脉,传颂革命先辈与亲人的不朽精神。
(撰稿:王健、程学、朱文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池州学院燎原回声团:井冈熔铸信仰 青春谱曲回声——燎原回声团圆满完成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