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直播间里暗藏消费陷阱:谁在掏空爸妈的钱包?

随着直播带货兴起,老年群体正成为直播间消费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光鲜的购物数据背后,一场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正在悄然蔓延。从“剧情式带货”到“情感操控”,从“三无产品”到“虚假宣传”,直播间里的套路让无数老年人深陷其中,甚至掏空了养老钱。

精心编排的“剧本杀”:情感操控下的消费陷阱

在直播间里,一场场精心编排的家庭伦理剧正在上演。“某某老板找了‘小三’,被原配发现,原配便低价售卖产品来惩罚老板”“一家兄弟姐妹从小被爸爸卖了,现在通过直播带货挣钱寻亲”……这些跌宕起伏的剧情,让老年人投入了大量情感。主播一声声“叔叔”“阿姨”“感谢支持”,让老年人发自内心地甘愿为其下单。

这类“剧情式直播”已成为收割老年群体的新套路。主播先用婆媳矛盾、遗产争夺等老年人感兴趣的剧情建立情感联结,再将高价商品植入剧情,用“支持好人”“对抗坏人”等话术,树立“正义使者”的人设来刺激消费。更隐蔽的是,他们会通过数百个备用账号和微信群,构建起严密的流量闭环,即便主账号被封,也能迅速将老年人导入新的直播间。

虚假宣传的“重灾区”:劣质商品泛滥成灾

在直播间里,老年人买到的往往是“三无”产品。一位老人被“原价2699元,现价699元秒杀”的老年手机广告吸引,收货后却发现是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还有老人花费数万元购买所谓的“名画”“古董”,到货后却发现是机器批量生产的劣质品。

除了商品质量差,虚假宣传也是直播间的一大问题。主播们将普通商品包装成高端货品,将缺乏质量认证的产品宣传为“限量珍藏版”。例如,某直播间售卖的“金项链”,原本标价8000元,最后成交价是100多元,但这条项链的成本价估计不到20元,甚至拿吸铁石就能吸住。

维权路上的“拦路虎”:投诉无门与监管盲区

当骗局被揭穿,老年人维权之路往往比想象中更艰难。从平台投诉到行政举报,每个环节都可能遭遇“软抵制”。一位老人去年9初下单的商品,到去年9月末仍显示“在义乌揽件”,联系客服却始终只得到机器人回复。家属介入后发现,店家提供的物流信息与平台显示的快递信息相互矛盾,存在虚假发货可能,但多次联系后,商家始终拒接电话,平台也未采取实质性解决措施。

监管层面同样存在难点。尽管有些平台已设置举报入口,但往往位置隐蔽,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且此类案件通常涉及跨区域取证,老年人又难以提供完整的交易记录和诱导证据,导致立案率偏低。

守护爸妈的钱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面对直播间里的消费陷阱,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联合发布《关于防范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风险提示》,为老年群体筑起一道政策防护墙。同时,各地社区也积极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课堂,用身边案例讲解、情景模拟演绎的方式,让老年人直观了解诈骗的套路。

然而,要真正守护好爸妈的钱包,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子女应多给予老年人情感关怀,耐心指导他们正确使用电子设备,提醒他们要对网络世界保持警觉。平台也应加强监管,对违规主播和商家进行严厉处罚,让老年人能够放心消费、安心消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直播间里暗藏消费陷阱:谁在掏空爸妈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