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一场以“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非遗传承焕发生机”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在青岛即墨古城拉开序幕。山东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学院“嵙探文遗,智筑匠心”中华文化传承团队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中,深入探寻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参观、学习与实践,致力于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与创新活力。
环秀门下:触摸时光痕迹
古城南门的“环秀”牌坊下,是此次活动的第一站。巍峨的环秀门,历经岁月的沉淀,砖石上的纹理镌刻着即墨往昔的记忆。它静静矗立,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古城的兴衰变迁,也以古朴的姿态,迎接我们开启这场探寻传统与青春交融的旅程。门楣上“环秀”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古城与新时代碰撞出的璀璨故事。团队成员们站在环秀门下,目光掠过那些深浅不一的砖石纹路,仿佛能触摸到时光流淌的痕迹。

即墨衙内:聆听历史回响
团队首先参观了即墨县衙,县衙里的一砖一瓦、一匾一柱,皆留存着岁月的温度,承载着古代地方治理的智慧。从大堂的威严布局,到厢房的功能印记,从古老的刑具陈设,到珍贵的文书遗存,它们不只是对过去县治运作的真实回忆,更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透彻解读。
团队漫步其间,深感每一处细节都是历史的低语。实践队员朱依桐表示:“走在县衙里,看着这些老物件,感觉就像穿越到了过去。大堂里的桌椅摆放,厢房里的旧时痕迹,还有那些保存下来的文书,都特别真实,仿佛能透过这些物件,看到当年在这里办公的官吏、往来的百姓,感受到曾经的烟火气与书卷气。”

考院之内:探寻科举印记
毗邻县衙的即墨考院,是清代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团队在这里见证了当年学子应试的场景:整齐排列的考棚里,摆放着笔墨纸砚。墙上贴着“金榜题名”的告示,包含着对学子的美好期许。团队成员们驻足于考院一侧的科举制度介绍展墙前,细细研读着科举考试的内容和选拔制度,仿佛能透过文字窥见当年考场内士子们奋笔疾书的身影。

葛村工坊:传承手艺温度
非遗文化传承是本次活动的重中之重,古城非遗工坊内人头攒动,团队采访了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葛村榼子” 第四代传承人王蓬勃。王师傅向我们现场展示了这项在即墨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只见他手持刻刀,在梨木上灵活游走,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娴熟,一个个寓意深刻的榼子很快便初具雏形。王师傅表示:“葛村榼子制作需经割板、画样、下料、刀刻、刨光等十几道工序,从坚硬耐腐的梨木选材,到依纹样精雕细琢,每一步都要讲究毫厘之间的精准。”传承人边做边讲,时不时解答大家的疑问,还向大家讲述了家族四代人坚守这门手艺的故事。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坚持与热爱,随着工具的起落慢慢流淌出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门手艺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团队成员一起围坐学习,在王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尝试勾勒纹样,感受着传统技艺在掌心流转的温度。

活动期间,团队还前往崂山书院和青岛市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崂山书院,体验了青花瓷和香囊的制作,感受传统书院的文化氛围;在青岛市博物馆,通过馆藏的即墨地区历史文物,系统了解了当地从商周至明清的文化发展脉络。
活动最后一天,团队特别为中小学生群体设计了“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课活动。3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团队成员通过生动的讲解,结合古建筑拼图等互动环节,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期间,孩子们纷纷表示:“原来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可以这么有趣,以后不仅要自己多了解非遗故事,还要当‘小小传承人’,把这些有趣的文化讲给更多小伙伴听。”

经过对即墨古城的细致参观,以及对“葛村榼子”第四代传承人王蓬勃的深入采访,山东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学院“嵙探文遗,智筑匠心”中华文化传承团队的队员们对即墨地区的非遗文化魅力、历史发展脉络及传承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他们也对新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展望未来,实践队将肩负起传承非遗文化的重任,不断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探寻非遗的时代价值,并将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扬光大。
(作者:王晟、房师宇、刘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山东科技大学“嵙探文遗,智筑匠心”实践队于即墨古城探寻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