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漫过职田镇东棚村,晨雾中总交织着两种“香气”:果园里新抽枝条的清冽与妇女们指尖丝线的暖意。这两种气息交织在山谷间,勾勒出旬邑县委组织部派驻的95后第一书记邵昱博和工作队员们为这个曾困于贫瘠的小山村“绣”出的振兴图景。
荒地生金:让每寸土地都结出希望
2025年初春,当这位刚满28岁的第一书记踩着泥泞走进东棚村时,入眼是撂荒的坡地和村民紧锁的眉头。“守着好山好水,不能让日子一直穷下去。”第一次村两委会议上,他攥着村情报告的手微微发红。
土地流转阻力重重。68岁的村民张大爷起初拍着桌子反对:“祖祖辈辈种的地,凭啥给你们折腾?”工作队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带着老人去邻镇的矮化苹果园参观。当看到亩产8000斤的“秦脆”堆成小山,听着园主算起“每亩保底收入1000元+分红”的明细账,张大爷的烟袋锅在裤腿上磕了又磕。
两个月里,工作队的运动鞋磨破了三双,他们找来无人机测绘出适合种植的82亩坡地,请来专业的农业公司制定种植方案。五一假期,当第一批矮化砧木苗栽进翻整好的土地时,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帮忙,大家干的热火朝天。这一刻,汗水浸入黄土地中,但笑容永远挂在了心坎上。
如今,果园像绿色锦缎铺展在山坳里。“这密植园第三年就能挂果,盛产期每亩能给集体增收5000元。”正在查看滴灌系统的工作队队员李小涛,裤脚还沾着晨露。果园里务工的村民每天至少能挣110元,像张大爷这样的土地流转户,除了租金每年还能额外增收上千元。
指尖生花:把老手艺绣成新产业
“以前绣个肚兜帕子,顶多换袋盐。”40岁的马大姐没想到,自己从小跟着奶奶学的针线活,能变成月月进账的“钱袋子”。
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村里六成妇女都会传统刺绣,但作品多是自家使用。“这些带着黄土气息的纹样,就是最好的文化IP。”第一书记在日记里写道。工作队三番五次拜访县妇联,最终争取到“秦绣传承培训”项目,还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乔凤娥请到了村里。
2025年6月13日,“东棚村手工技能培训班”开班仪式上,马大姐和20多位妇女坐得笔直。当乔凤娥老师展示出融入苹果花、窑洞元素的新设计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培训结束后,工作队联系到关注非遗文化的爱心企业家,同时在抖音开设了工作号,计划多渠道帮助村民售卖手工作品,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在这片曾经沉寂的山谷里,青春的力量正让土地焕发新生,让传统技艺重放光彩。夕阳染金果园,树影绵长。工作队员们坐在田埂上,鞋上的泥块结了痂,却没人舍得擦掉。远处传来刺绣工坊的欢笑声与果园里的虫鸣交织成歌,东棚村的春天,正从这泥土里、银针下,悄然生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苹果枝上绣明天:小山村的双生振兴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