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游泳成为市民消暑健身的首选活动。然而,近期全国多地医院接诊多例因游泳后出现剧烈腹泻、高烧、呕吐等症状的患者,经检测,部分病例系感染隐孢子虫、诺如病毒等泳池“毒王”所致。这些病原体在水中存活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极易通过公共泳池引发群体性感染。专家提醒:夏季游泳需警惕“病从水入”,做好防护是关键。
泳池“毒王”现形:隐孢子虫成头号威胁,儿童最易中招
据某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介绍,近期接诊的游泳相关病例中,隐孢子虫感染占比超六成。隐孢子虫是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原虫,其卵囊(传播体)具有厚壁结构,在氯消毒的泳池水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且对低温、干燥环境有较强抵抗力。
“儿童免疫力较低,且常在水中吞咽池水,更容易感染。”医生表示,隐孢子虫感染后潜伏期约1周,随后出现持续性水样腹泻(每日可达十余次)、腹痛、低烧等症状,严重者可因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需住院治疗。
除隐孢子虫外,诺如病毒、腺病毒等也常“潜伏”在泳池中。这些病毒可通过接触污染池水、共用毛巾等途径传播,引发急性胃肠炎、结膜炎(红眼病)等疾病。
调查实录:部分泳池余氯超标反成“帮凶”,自检流程存漏洞
记者走访多家公共泳池发现,尽管池边公示了“今日水质合格”的检测报告,但部分场所存在消毒剂过量添加、自检记录造假等问题。某泳池工作人员透露:“夏天人太多,余氯低了怕细菌超标,高了能杀菌,所以会多倒点消毒片。”
然而,专家指出,余氯浓度过高不仅会刺激皮肤和呼吸道,还可能与尿液、汗液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如三氯甲烷),增加致癌风险;而余氯不足则无法有效杀灭病原体,形成“消毒盲区”。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泳池为节省成本,减少换水频率,仅靠循环过滤和消毒维持水质,导致尿素、细菌总数等指标超标。根据《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泳池尿素应≤3.5mg/L,但实际检测中,超标2-3倍的案例屡见不鲜。
防护指南:游泳前后“三步走”,降低感染风险
- 选池先看“两证一报告”:选择持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并公示当日水质检测报告(含余氯、pH值、尿素等指标)的正规泳池。
- 游泳前做好“防水工程”:佩戴密封性好的泳镜、泳帽;有伤口或皮肤病者暂缓游泳;避免在泳池内排尿、吐痰。
- 游泳后及时“排毒”:用清水冲洗全身,尤其注意清洁耳部、口腔和私处;若出现腹泻、眼红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游泳史。
结语:清凉的泳池水,可能暗藏看不见的“健康杀手”。对消费者而言,提高防护意识、选择合规场所是自保之道;对监管部门而言,加强动态抽检、严惩违规行为方能筑牢安全防线。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夏日游泳真正成为“清凉无忧”的享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夏天警惕泳池“毒王”!隐孢子虫等病原体成健康隐患,多人游泳后腹泻高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