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因企业以“抓阄”方式裁员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终审落槌。法院认定,某制造企业以抽签形式决定员工去留的行为严重违反《劳动合同法》,判决企业撤销裁员决定,并向被强制离职的12名员工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共计120余万元。此案作为“非理性裁员”的典型,引发社会对企业用工合规性的广泛讨论。
案情回顾: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抓阄”裁员引众怒
2022年,受市场环境影响,某机械制造公司订单量锐减,资金链紧张。为“快速降本”,公司管理层未与工会或员工协商,直接制定了一份“抓阄裁员方案”:将全厂200名员工分为三批,每批通过抽签淘汰30%人员,且未提供任何经济补偿。
“我工龄15年,就因为抽签输了被赶走,这公平吗?”被裁员工张某表示,公司甚至未出具书面解除通知,仅以“运气不好”为由强制其办理离职手续。多名员工拒绝签字,却被威胁“不抓阄就停发工资”。最终,12名员工联合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认定裁员违法并索赔。仲裁委支持员工诉求后,公司不服,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裁员需“法定程序+合理依据”,抓阄属“滥用管理权”
庭审中,公司辩称“抓阄是‘公平随机’的选择,符合民主程序”。但法院审理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企业经济性裁员需满足以下条件:
- 实体条件:需证明存在“生产经营严重困难”等法定情形,且裁员人数超过20人或占职工总数10%以上时,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 程序条件:必须听取工会或职工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员方案;
- 优先留用规则:应优先留用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以及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且有需抚养家属的员工。
“抓阄完全忽视员工工龄、技能、家庭负担等合理因素,属于滥用用工自主权。”主审法官指出,公司未履行任何法定程序,也未提供经营困难证据,裁员行为自始无效。最终,法院判决公司支付每名员工2倍经济补偿标准的赔偿金(按工作年限计算,最高达24万元/人)。
专家警示:裁员不是“开盲盒”,合规性是企业生命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表示,此案暴露出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管理手段粗暴”的双重问题:“经济压力不能成为违法裁员的借口,企业若随意突破法律底线,不仅面临巨额赔偿,还会严重损害雇主品牌。”
据统计,2023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中,因“违法裁员”引发的纠纷占比超30%,企业败诉率高达85%。律师提醒,合法裁员需做到“三步走”:
- 证据留存:保存经营困难证明(如审计报告、订单合同);
- 程序合规: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方案报劳动部门备案;
- 补偿到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N+1标准),优先留用弱势员工。
结语:从“抓阄定生死”到“法律判输赢”,这起案件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裁员不是“成本游戏”,更非“运气测试”。在法治社会,唯有以程序正义保障员工权益,以人文关怀凝聚团队信心,才能穿越经济周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企业抓阄决定员工去留 法院终审判决:违反《劳动合同法》无效,企业需赔偿员工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