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薪传齐鲁非遗火 童绘文脉新图景——鲁东大学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以青春之力激活传统文脉传承

(通讯员 姜欢欢 杨雨桐)近日,鲁东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深耕齐鲁文化沃土,以剪纸、吕剧、山东快书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精神载体,为当地少年儿童打造系列沉浸式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服务队联动非遗传承人,通过系统科普、技艺亲授、多维体验等创新形式,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涵养传承自觉,让古老艺术在童心世界绽放时代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注入青春动能。

剪纸溯文脉:从民俗符号解码文化基因的密码

作为齐鲁大地最具生命力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剪纸艺术是地域民俗的“活化石”,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活动中,志愿者化身“文脉阐释者”,以胶州花鸟剪纸的灵动翎羽、高密人物剪纸的鲜活神态为切入点,层层解析剪纸背后的文化密码:窗花是年节交替的仪式印记,喜花是婚恋礼俗的情感寄托,寿花是生命祝福的符号表达。孩子们在“一剪一纸”的解读中明白,这门手艺不仅是指尖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的具象化表达。互动问答间,“过年贴窗花,家里就像换了新模样”的童言,恰似文化基因与童心的自然共鸣,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好奇中扎根。

指尖筑匠心:以技艺实践淬炼文化自信的根基  

深耕剪纸艺术数十载的非遗传承人亲临授课,让孩子们在专业指导中体悟技艺背后的匠心传承。从剪刀握法的规范要义到红纸特性的材质认知,从阳刻“留线显韵”的空间哲学到阴刻“去面存神”的取舍智慧,传承人以生活场景为喻,将抽象技法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指南。现场演示中,牙纹如新月初绽,锯齿纹似锋芒跃动,普通红纸在指尖蜕变为跃然纸上的民俗图景,堪称一场“流动的非遗课堂”。“完成月牙纹创作可获定制非遗书签”的趣味激励,让孩子们在生涩却专注的实践中,收获手捧作品时的自豪——这正是文化自信在少年心中生长的生动注脚。

声韵续文脉:构建视听交融的非遗传承场域

若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视觉叙事”,吕剧与山东快书便是其“声音注脚”。服务队带领孩子们走进长行艺术团驿站,让剪纸中静态的民俗符号,在说唱艺术中“活”起来,形成“观其形、听其声、悟其魂”的立体传承体验。志愿者以孩童视角搭建认知桥梁:“吕剧是山东人的‘乡音歌’,坠琴伴奏就像方言里的亲切尾音,一听就暖到心底”;“山东快书的竹板声是‘会说话的节奏’,高元钧先生用它讲活了齐鲁故事,让乡音成了文化名片”。更妙的是“曲艺知识抢答赛”的跨艺类设计:“端午挂艾草的吕剧唱段,剪纸用什么图案呼应?”“武松打虎的快书故事,剪纸靠什么花纹显虎威?”——在“坠琴”“竹板”等知识点的抢答中,孩子们自然关联剪纸符号,让视觉与听觉非遗在互文中共构文化整体认知,深化对“非遗是生活的艺术”的理解。

实景悟传承:在岁月印记中触摸活态文脉的温度

基地研学环节,老戏服的盘扣、竹板的包浆、坠琴的弦纹,每一件实物都是时光镌刻的传承印记。志愿者现场演示坠琴:“它能学老人叹息、仿孩童嬉闹,这就是吕剧‘以声传情’的魔力”;传承人结合展品梳理曲艺脉络,从乡土小调的自然生长到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升华,让孩子们懂得: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岁月里的“活态基因”,始终与生活同频共振。当传承人奏响婉转坠琴曲、打起铿锵竹板,小徒弟们的即兴演绎让孩子们惊呼“和课本里一模一样”——文字变成旋律,知识化为技艺,文化传承便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非遗的生命力在互动中愈发蓬勃。

此次实践活动,以剪纸、吕剧、山东快书为“文脉丝线”,串联起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沉浸式体验为“传承之桥”,让传统与童心对话、古老与当下共鸣。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表示,未来将持续挖掘齐鲁非遗的时代价值,创新“非遗+青春”传承路径,让优秀地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自信与传承自觉的新时代少年赋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春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脉永续、薪火燎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薪传齐鲁非遗火 童绘文脉新图景——鲁东大学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以青春之力激活传统文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