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阳光玫瑰跌至9.9元一斤仍遭吐槽“太贵”:高价神话破灭后的消费心理与市场变局

曾以“葡萄中爱马仕”身份风靡市场的阳光玫瑰葡萄,近期价格大幅跳水,多地商超标价跌至9.9元一斤,部分电商平台甚至推出“5斤29.9元”的促销活动。然而,这一曾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的“天价水果”,如今却因价格仍被部分人吐槽“太贵”。从“奢侈品”到“平民果”,阳光玫瑰的价格波动背后,折射出消费心理变迁、市场供需博弈与农业产业转型的多重图景。

价格腰斩:从“百元一斤”到“十元时代”的狂跌

阳光玫瑰原产于日本,因果粒饱满、皮薄无籽、甜度高且带有玫瑰香气,2015年前后引入中国后迅速走红。初期因种植技术门槛高、产量有限,其价格一度飙升至每斤百元以上,成为高端水果的代名词。然而,随着国内种植面积爆发式增长,供需关系发生逆转。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已突破120万亩,是五年前的6倍,产量占全球70%以上。

“今年阳光玫瑰的收购价最低跌到3元一斤,比普通巨峰葡萄还便宜。”山东烟台果农王建军坦言,由于种植户跟风扩张,部分产区出现“品质内卷”——为抢早上市,果农过度使用膨大剂、催熟剂,导致果实口感变差,市场认可度下降。价格“跳水”虽让消费者实现“阳光玫瑰自由”,却也让果农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消费者吐槽:价格跌了,“体验感”也跌了?

尽管阳光玫瑰价格大幅下降,但社交平台上“9.9元一斤仍嫌贵”的吐槽却屡见不鲜。记者走访发现,消费者不满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品质参差:低价果普遍存在果粒偏小、甜度不足、香气寡淡等问题,与早期宣传的“爆甜多汁”形成反差;
  2. 认知落差:部分消费者仍保留“阳光玫瑰=高价”的固有印象,认为其价格应高于普通葡萄;
  3. 替代选择增多:近年来,妮娜皇后、浪漫红宝石等新品种葡萄涌入市场,分流了部分需求。

“以前买阳光玫瑰是尝鲜,现在买是‘开盲盒’。”上海白领陈女士表示,她曾花20元买到一串发软的果实,此后更倾向选择价格稳定、品质可控的进口车厘子或本地巨峰。

产业转型:从“量价齐升”到“优胜劣汰”的阵痛

阳光玫瑰的“价格崩塌”,暴露出国内高端水果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专家指出,盲目扩张导致市场饱和,而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的缺失则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相比之下,日本阳光玫瑰通过“品种权保护+分级销售”模式,将顶级果出口价维持在每斤300元以上,而国内九成以上果实仍以“论斤卖”的初级形态参与竞争。

破局之道在于“提质增效”。云南建水县已率先探索“精品化路线”,通过限产、控糖、冷链直供等方式打造高端品牌,其产品在上海高端超市售价仍达每斤60元。“未来阳光玫瑰会像阳光橙一样,分化出高端、中端、大众市场。”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秘书长表示,行业需加快建立品质标准,引导果农从“拼产量”转向“拼质量”。

结语
阳光玫瑰的价格跌宕,是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碰撞的缩影。当“天价水果”褪去光环,市场终将回归理性——消费者用脚投票,倒逼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唯有以品质为锚、以品牌为帆,中国水果方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摆脱“低价循环”,真正实现从“量大”到“质优”的跨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阳光玫瑰跌至9.9元一斤仍遭吐槽“太贵”:高价神话破灭后的消费心理与市场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