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要打得过情面、敢于得罪人!”近日,拉萨市委书记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直击在场干部内心,也指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的今天,如何破除“人情世故”的思维枷锁,让“动真逗硬”成为干部队伍的鲜明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克服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正是破解当前难题的重要部分。当下,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在履职尽责中陷入“人情世故”泥淖。有的以维护团结为名,在考核评比中搞轮流坐庄;有的以法不责众作借口,对违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更有甚者,将人情往来与工作关系混为一谈,在项目审批、人事调整等关键环节中搞暗箱操作。
这种“怕得罪人”、“讲人情”的现象,说到底,在于部分党员干部对权力本质的认知偏差。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却把公权视为私器,将个人得失置于事业发展之上,把小团体利益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在“人情网”和“责任田”之间选错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这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行为,背离了初心使命,表面是圆滑处世的“生存哲学”,实则是责任意识淡化、斗争精神缺失的表现,更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不忠诚、对群众利益的不负责任。
要造福群众、守护公平正义,必然会触碰到部分人的利益“奶酪”,必然要直面盘根错节的矛盾问题。从历史看,发展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伴随利益调整的阵痛,其过程充满着荆棘与挑战。“商鞅变法”便是典型例证:变法触犯旧贵族利益,推行中遭遇重重阻碍,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商鞅心无私念,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担当,无惧得罪权贵、敢于动真逗硬,最终让秦国焕发新生,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这种“得罪人”,实质是得罪阻碍发展的“拦路虎”,得罪损害群众利益的“害群之马”,是为多数人利益得罪少数人,是为长远发展得罪既得利益者。
从现实看,人情世故的泛滥会助长歪风邪气,悄然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无原则一团和气取代“丁是丁卯是卯”的严谨较真,党的纪律和规矩便形同虚设;当人情影响制度执行,政治生态就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倘若这种情形不及时纠正,就会导致公器私用、关系至上的歪风大行其道,最终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很多领导干部一开始都是打擦边球,破坏八项规定,最终演变为大问题。”
“当官避事平生耻”,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底色。如何让党员干部摆脱“怕得罪人”顾虑中?要强化党性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引导党员干部学习遵守党纪党规,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是非面前敢态度、在矛盾面前敢出手。要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划清“敢担当”与“乱作为”界限,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让他们在改革攻坚中能大胆探索、无后顾之忧。要优化选人用人,注重在重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真正把敢担当、善作为、能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那些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的干部得到重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钟梦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少点“人情世故”多点“动真逗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