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南北经济、文化、民族交流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物资流通,更成为多民族交往、文化互鉴的重要纽带。2025年7月1日-8月3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追光筑梦”实践团以“桥”见共同体为主题,赴贵州与扬州两地,解锁桥梁密码,探寻山地桥与运河桥在大运河文化辐射下的技术互鉴、文化互鉴与民族融合;对话运河专家,探寻大运河江苏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巨大贡献;播撒青春梦想,以榫卯匠心为种子,让黔扬两地的“童心梦”结出“同心果”。引导青年利用专业优势助推桥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作用。
一、山河之上共架“同心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践团踏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桥梁展示馆,墙上的这句标语见证了贵州交通人的奋斗精神,也解答了“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这一说法背后的缘由。实践团前前后后寻访了十余架桥梁,如果说大运河江苏段的桥梁是平原水网地区“因水成市、以桥兴商”的产物,体现汉族先民利用水利、贯通漕运的工程智慧;那贵州的桥梁则是山地民族“跨堑越险、聚族而居”的生存创造,以木构榫卯技术克服喀斯特地貌障碍。两者虽因地理环境形成不同形制,但共同印证了中华文明在与自然博弈中形成的集体生存智慧。如果说江苏段桥梁服务于国家漕运体系,是中央集权下多民族协作的工程见证;那贵州修建的湘黔古道桥梁,则是中央政权经略西南、推动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桥上石刻碑文、建筑装饰常融合汉、苗、侗等民族符号。两地桥梁均承载着“国家统一、民族交往”的历史脉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多元政治认同”的物质载体。在寻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聆听桥梁附近的多民族居民讲述“桥边故事”时,不约而同提到“赶集通婚”“共庆节庆”的生活图景,印证了“桥通则人通,人通则心通”的深刻内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贵州交通桥梁博物馆合影。陈兴文 供图
二、匠心传承共绘“同心圆”
“一水通南北,千帆系古今。”实践团走进扬州大学特聘教授、运河文化研究专家韦明铧教授的家中,韦教授的这句论述道出大运河作为民族融合纽带的历史意义。从侗族风雨桥的榫卯智慧到扬州五亭桥的“月光交融”,黔扬两地桥梁虽风格迥异,却共同彰显中华建筑之美;贵州坝陵河大桥的现代科技与扬州万福桥的古法工艺形成鲜明对照,共同彰显了匠心传承的深刻内涵。实践团惊叹于从葛镜桥“豆腐块”砌桥工艺到平塘特大桥“天空之桥”的技艺飞跃;侗族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铆却屹立百年,扬州二十四桥以诗画意境成为文化符号,不同时代的工匠以智慧共同丰富中华桥梁文化谱系。从古桥一榫一卯的千年默契到现代桥一钢一砼的时代接力,团队特别关注到,桥梁博物馆中展示的各族建设者协作攻坚影像,正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团走访扬州大学特聘教授、运河研究专家韦明铧。陈兴文 供图
三、以桥为媒共筑“童心梦”
“以桥连童心,以梦绘同心。”实践团创新开展"童心筑桥"文化交流活动,以桥梁搭建为媒,“桥”见共同体,促进黔扬两地青少年交往交融。在贵州六盘水海嘎小学,实践团带领山区孩子用木条搭建江南运河桥模型,讲述扬州五亭桥等的历史典故和运河文化;返回扬州后,又组织当地儿童制作贵州侗族风雨桥模型等,分享在黔研学时记录的少数民族桥梁故事。 一榫一卯间,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贵州的孩子们第一次了解到千里之外运河船队的繁华历史,扬州的少年则被侗族工匠不用一钉一铆的智慧所震撼。这种"你教我运河智慧,我传你山地匠心"的互动模式,让两地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既学习了传统建筑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继续以"小桥梁"传递"大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授贵州小朋友搭建桥梁模型。陈相宜 供图
“桥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流动的文化。”韦明铧在交流的最后勉励学生,发挥专业力量,做新时代的“造桥人”,在专业学习中融入民族团结基因。从扬州运河的“千帆共渡”到贵州山地的“万桥飞架”,桥梁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联结,更是大运河文化辐射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见证。大运河江苏段的桥与贵州的桥,如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两面镜子:一面映照出多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通过交通、经济、文化互动形成的紧密联系,一面折射出各民族在建筑技艺、精神信仰上的独特贡献与相互融合。它们共同证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正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以“连接”的智慧打破隔阂,以“共生”的理念创造文明,最终凝聚成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扬州二十四桥宣讲视频画面。陈兴文 供图
未来,实践团将进一步挖掘“运河—桥梁—民族”三位一体的历史脉络,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深化桥梁文化研究,建立“黔扬桥梁文化图谱”,系统梳理运河文化影响下多民族桥梁技艺的交融史,形成多媒体教学资料;打造“桥梁+”共同体教育载体,在两地开设线上“民族团结云课堂”,以桥梁故事讲述“四个共同”(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带领更多学生探索桥梁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用“看得见的共同体”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彩故事。
(通讯员 郭相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桥”见共同体--江苏城建职院“追光筑梦”实践团赴黔扬两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