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暑热正盛,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觅红踪、探红源、铸红魂”社会实践队奔赴革命老区信阳市新县,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数字赋能乡村”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在为期数天的行程中,他们将理论学习融入火热实践,以数字技术为笔,以服务奉献为墨,在鄂豫皖苏区的红色热土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数字触媒,激活红色记忆新课堂。
8月12日,社会实践的首站选在庄严肃穆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这里珍藏着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队员们并非简单的参观者,他们带着数字化传承的思考深入其中。在小小讲解员的引领下,他们认真聆听每一段历史,仔细观摩每一件文物,尤其关注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
图为实践团参观博物馆留影
“通过高清数字展屏、沉浸式场景复原、智能导览等现代技术,那些曾经存在于课本中的革命历史,变得无比鲜活、触手可及。”队员张同学在参观后感慨道。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字化不仅是保护和展示革命文物的有效手段,更是提升红色教育吸引力、感染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关键路径。这为后续活动奠定了数字化传承红色文化的思想基础。
巧手童心,爱心折纸传递赤诚
8月13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新县哆来咪艺术学校。在这里,大学生与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相遇。队员们精心准备了手工折纸活动,主题是“一颗红心献给党”。他们耐心细致地示范、手把手地教学,一张张普通的彩纸,在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中,逐渐变成了一颗颗饱满立体的“爱心”。
图为成员指导学生折叠红色爱心纸艺
当孩子们高高举起自己完成的“红心”,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快乐的笑容时,整个教室充满了温馨与希望。这看似简单的手工活动,是志愿者们服务基层、传递温暖的生动体现。他们用耐心和热情,将爱与关怀融入指尖技艺,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了红色情感的种子,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生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数字宣讲,红色星火照亮童心。
带着前两日的感悟与热情,8月14日上午,团队来到新县向杨树艺术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主题宣讲。这一次,他们充分利用了数字媒介的力量。队员们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包含珍贵历史影像资料的PPT课件。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授红色文化PPT后合影
宣讲员以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借助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深情讲述了发生在新县这片热土上的革命英雄故事,阐释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内核。数字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使红色历史不再遥远抽象,革命先辈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变得立体而崇高。这场宣讲,是青年学子利用数字工具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点亮童心的一次成功实践。
躬身力行,汗水浸润红色热土。
8月13日下午,实践团队深入新县郭家河乡,以实际行动服务基层,锤炼意志。在鄂豫皖苏区列宁高级学校旧址和乡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拿起抹布、扫帚,认真细致地擦拭展柜玻璃,清扫地面尘土,整理物品陈设。
图为实践队成员进行文物清扫工作
在劳动中,他们近距离接触了革命先辈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传播火种的历史遗迹,对那段峥嵘岁月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在党群服务中心,他们感受到基层工作者服务群众的忙碌与热忱。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们的干劲不减。队员卫同学说:“打扫卫生是小事,但能亲手为守护革命历史遗存、服务基层窗口单位尽一份力,感觉特别有意义、特别踏实。”这种朴实的劳动,正是“三下乡”精神中服务社会、知行合一最直接的体现,是志愿精神在细微处的闪光。
代码赋能,搭建红色云端新阵地。
除了实地参观与服务,同学将实践阵地延伸到了“云端”和“指尖”。 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要更深层次、更广泛地传播新县的红色文化,必须拥抱数字化浪潮。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一部分成员利用晚间休息时间和实践活动间隙,结合在新县实地调研收集的资料(如博物馆展品信息、列宁学校历史、当地红色故事等)和前期学习成果,启动了小型数字平台开发项目。
图为成员开发新县红色文化数字化产品Web端界面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轻量级的数字产品,打破时空限制,让新县宝贵的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走’出去。” 负责小程序开发的技术骨干廉同学介绍道。虽然这些平台在实践期间尚处于原型或初期开发阶段,但其清晰的定位和初步的功能展示,得到了当地宣传部门和学校老师的积极反馈。 他们认为这是利用青年智慧提升新县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化、互动化水平的有益探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图为成员开发新县红色文化数字化产品Web端界面
青春答卷:数字传承红 志愿暖人心
此次河南大学学子新县之行,是一次追寻初心、锤炼党性的红色之旅,是一次运用新知、服务基层的实践之旅,更是一次砥砺青春、奉献担当的成长之旅。从博物馆数字化展陈的启示,到运用PPT创新红色宣讲;从巧手折纸传递关爱,到挥洒汗水服务乡村,他们始终紧扣“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青年志愿服务精神”两大核心。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博物馆志愿者合照
青年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提交了一份生动的“青春答卷”:传承红色基因,既要守护好历史的厚重,也要善用时代赋予的数字工具,让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以更鲜活的方式直抵人心;服务社会、奉献基层,是青年学子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必经之路,点滴付出汇聚成温暖力量。在鄂豫皖苏区的红土地上,河南大学学子的实践身影,是一抹跃动的青春亮色,他们以智慧与汗水,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红色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让志愿服务的暖流浸润乡村。
投稿人:产文庆 张弛 赖奕霏 卫丁嘉 廉书华
指导教师:邵明伟 陈艳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数字赋能红土地 青春践行志愿心——河南大学学子新县“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