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山那边的回响

湖北神农架,山峦叠翠,云栖碧嶂,暑气蒸腾。我跟随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播种队",驱车数百公里来到林区阳日镇,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在当地"爱心托管班"的一周支教经历,是我们难以忘却的记忆。

阳日镇位于神农架林区腹地,古老的神农氏传说为它铺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了解到,镇上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为此,林区团委特开展“暑期家园”活动,开办爱心托管班,为留守的孩子们搭建了学习娱乐相结合的庇护所。

我们支教的"爱心托管班"设在阳日村村委会的会议室。开班仪式上,此起彼伏维持纪律的声音难以掩饰孩子们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当然,我也深陷其中。这时,一个约莫六岁的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女孩跑过来,拽了拽我的衣角,仰起头问:“老师,你们是从武汉来的吧,武汉真的有那么高的楼吗?热干面很干吗?黄鹤楼里面是不是有丹顶鹤呀?还有……"一连串的问题竟然我有些语塞,本想随意几句便打发了,可看见她那双充满求知好奇的眼睛,就开始“长篇大论”起来。随后又来了几个小朋友,我们围坐在一起,从大学生活到课余活动、从现代科技到荆楚遗风、从兴趣爱好到梦想追求,无所不谈。这短短一周能做的或许有限,但至少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面向山那边的向往之窗。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播种队的队员,我们将红色教育作为支教的重点内容。但如何让这些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生动具体,是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在准备故事分享会课程时,我们特意加入了互动提问环节。原本担心我们提出的问题对他们而言会有些超纲,令我们惊喜的是,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储备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就连平时腼腆的小王也主动分享了《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当讲到雨来为保护乡亲们牺牲时,他的眼眶都红了。课后,他告诉我们:"我爷爷说,我们这儿以前也有红军来过。"第二天,小王带来了一个尽显泛黄的本子。翻开已经脆弱的纸页,上面清楚地记载着1931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曾在阳日镇休整的往事。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们的红色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实,变得具体鲜活。

朗诵课上,我们选择了《如果信仰有颜色》。我们刚起了头,孩子们就大声的喊了出来。响亮的声音夹杂着些许方言,真情表达了他们心中的“信仰之色”。

在支教最后一天,我们决定教孩子们唱《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对城里孩子来说或许耳熟能详,但对这些山里娃却是全新的体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当旋律响起时,孩子们立即安静下来,专注地跟着学唱。到了展示环节,一个小女孩主动举手要唱。她唱得格外卖力。虽然她几乎每一句都在跑调,但那份投入和真挚却格外动人。当我们唱到"我最亲爱的祖国"时,我看见好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闪烁着特别的光芒。

14 岁的小陈,这个面临中考的男孩和我们有个特殊的约定。临别时,小陈来到我们的住所,激动中有些不舍,但欲言又止。我们彼此留了微信并约定:"等你考上重点高中,我们回来看你!”或许这个随口而出的约定,将会是连接我们与这片土地的特殊纽带。

这次支教经历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爱心托管班"这样的平台意义非凡。它不仅是课业辅导的场所,更是传承红色基因、拓展乡村视野的重要阵地。

我们发现,乡村教育所缺乏的不仅是硬件设施,更是持续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那些回荡在山谷里的童声,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都在提醒我们教育帮扶任重道远。

时间很短,但收获与感慨颇丰。这段跨越山海的师生情谊,这份关于责任与成长的领悟,都只是开始,都将成为彼此生命中长久的回响。我们带来的或许只是一颗火种,但谁又能说,这颗火种不会点亮某个孩子的未来呢?

(袁思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山那边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