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犹如过山车,在短暂冲高后再次上演“一夜降温”的戏码,让养殖户的心情从欣喜跌回焦虑。
9月初,国内生猪市场曾迎来一波短暂反弹。受学生开学集中采购带动,餐饮及食堂需求增量,屠宰企业订单增加,开工率提升,猪价一度从8月下旬的13.71元/公斤低点涨至14.09元/公斤,重返“7元时代”,阶段性涨幅达2.8%。
然而,这波上涨并未持续。市场情绪迅速转变,供需格局再次反转,猪价呈现“由涨入跌”的局面。
01 全国猪价普遍下跌
据9月4日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外三元标猪出栏均价已降至14.05元/公斤,较前一日继续下滑。从区域分布看,北方地区猪价率先下跌,东北、华北以及华东、华中部分地区猪价下跌明显。
具体来看,华东地区上海7.1~7.2元/斤,山东6.8~7.0元/斤,安徽6.9~7.1元/斤,普遍呈现下跌趋势;华中地区江西6.8~6.9元/斤,湖北7.0~7.1元/斤;华南地区广东7.7~8.0元/斤,广西6.4~6.6元/斤。
东北地区猪价全面下跌,黑龙江、吉林、辽宁均在6.5~6.8元/斤之间;西北地区陕西6.7~6.9元/斤,甘肃6.7~6.8元/斤;西南地区价格相对平稳,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猪价持平。
02 消费需求后继乏力
此番猪价下跌的首要原因是消费需求后继乏力。尽管9月份传统上是猪肉消费旺季,但月初下游商贩集中备货后,市场转入库存消耗阶段,白条购销积极性转弱。
夏季本身是猪肉消费淡季,天气炎热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家庭消费减少,餐馆猪肉菜品销量也随之下滑,导致白条肉在市场上走货困难。
虽然开学季带来短期需求增长,但效应正在消退。随着集中备货结束,下游购销热度减退,屠宰企业订单缺乏增量,开工率出现回落。
03 供应压力持续加大
供应端压力不减是猪价下跌的另一重要因素。2024年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高达4080万头,创下阶段性新高,直接影响9个月后的生猪供应量。
随着气温下降,生猪育肥增重节奏加快,标猪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中小标猪以及中大猪存栏水平较高,产能存在过剩局面。
月初集团猪企短暂缩量后,正逐步恢复出栏节奏,部分集团猪企高价猪源成交不足,降价增量现象增多,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04 养殖端出栏情绪转变
养殖端的出栏情绪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前期猪价上涨时,养殖户普遍存在惜售心理,观望待涨心态较强。
但随着猪价再次下跌,养殖户担心价格进一步下滑,出栏积极性明显提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下降,养殖户担心疫病风险,更倾向于及时出栏。
屠宰企业也借势压价。当前国内屠企“毛白价差”不足-4元/公斤,主流屠企亏损幅度较高,有强烈压价情绪以转移经营压力。
05 未来走势展望
展望后市,9月中上旬猪价可能以波动偏弱为主。市场供应压力依然较大,消费需求虽有望逐步回暖,但难以快速扭转供需宽松的格局。
中长期看,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下游市场备货支撑将转强,加之气温进一步下降,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旺季,猪价仍存在趋势性上涨的契机。
专家建议养殖户应顺时顺势出栏,加强成本管控和疫病风险管理,合理调减产能,及时淘汰落后产能母猪,适度降低出栏体重,以防范市场风险。
猪价波动犹如一场无休止的博弈。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下游市场备货支撑将转强,加之气温进一步下降,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旺季。
市场分析师指出,9月中下旬猪价仍存偏强机会,但关键在于养殖端能否合理控制出栏节奏,避免集中抛售造成价格踩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猪价一夜降温,下跌“跌猛了”!9月4日全国猪价一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