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承诺的三方面金融支持措施,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5年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会上表示,央行下一步将加大对试点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金融保障。
01 三管齐下:央行支持措施的三大支柱
王信指出,央行将从三方面着手支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一是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重点满足试点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中的融资需求。
二是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参与试点。
三是加快数智赋能金融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服务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
02 试点范围:覆盖东中西部的综合改革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目前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已覆盖东中西部多个省份,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领域。
国务院已于近日批复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在此进行改革试点,影响力大,牵引性强。
03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与难点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支撑,而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既是要素流动的“资金供给者”,更是机制创新的“赋能者”。
要素市场化存在“流动难”的情况,特别是数据、环境等新型要素,因产权界定模糊、价值评估复杂,长期面临融资梗阻。
当前,金融机构通过参与交易平台建设、创新专属产品,正逐步打破这一困境。
04 金融创新:数据与环境要素的突破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数据+金融”的融合创新成为突破口,重点之一是规范培育数据交易市场主体,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
深圳数据交易所推出的“龙数贷”便是典型实践。该产品复用政府产业部门惠企政策补贴数据,经合规评估后融入金融机构风控模型,为龙华区科技中小微企业提升贷款额度提供数据支撑。
环境要素领域同样迎来金融赋能的“黄金期”。生态环境部将联合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05 技术要素:信贷与股权双轮驱动
技术要素领域,“信贷+股权”双轮驱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难”。
科学技术部编制的《“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技术与资本等其他要素融合”,金融机构积极响应。
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贷款余额达到万亿元级别的国有大行有5家,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4家银行的科技贷款余额超过4万亿元。
06 区域实践:长株潭试点的创新探索
以长株潭试点为例,其改革方案涵盖了多方面创新内容。
在技术要素方面,将着力推进技术协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营,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在土地要素方面,将持续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建设用地,推动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
方案还提出探索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定向开放、授权开放等制度,推进长株潭数据共建共享。
07 农村要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践
央行与农业农村部已于2025年7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聚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关键领域。
意见提出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包括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持续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果,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
在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方面,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农业设施和畜禽活体的确权颁证、抵押登记等管理制度,扩大抵押融资覆盖面,推动盘活农村资源资产。
08 改革前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未来方向
要素市场化的核心是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而这一过程离不开金融的深度参与。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金融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引擎”与“价值放大器”。
金融通过价格发现机制打破行政干预,让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价格回归市场本质,如数据资产证券化、碳排放权交易等产品,正推动要素配置从“粗放分配”转向“精准滴灌”。
随着全国碳市场不断发展,截至2025年9月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亿吨,累计成交额481.55亿元。
金融支持不仅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资金保障,更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控机制,为各类要素的合理定价和高效流动构建了市场基础。
未来,随着金融支持的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要素改革试点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