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中国为何叫中国?如果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

“中国”,这个名字我们再熟悉不过,它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并且发生过很多变化,你知道吗?它最初的样子是怎样的?又是怎样被世界了解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西周起源

西周年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非整个版图,而是周人认定的“天下中心”,也就是后来的洛阳附近。它实际上是一个“文化 + 地理”的复合象征,体现周朝的统治合法性。比如周王都城所在的地方,代表权力与文化的核心,但它还不是正式的国号,仅是周人对某个特定地域的称呼和划分。

那个时期的“中国”观念,基本上只限于王城附近,指的是周朝统辖的主要范围。这种看法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周天子以王城为根基,逐步向外扩展控制力,“中国”便是这种统治方式的一种表现,也是周人文化与政治的集中代表。

文明认同

流转,“中国”由西周的都城演变为代表一个文化群体的称谓。凡是信奉这种文化的,都有资格自称“中国”。春秋战国之际,众多诸侯国开始采纳周朝文化,都把自己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后裔。

这种文化归属感突破了地理界限,让“中国”的概念不再仅限于都城。众多诸侯国在文化上彼此沟通,相互影响,一起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实质,确立了一个以周朝文明为核心的体系,为后代“中国”思想的形成打下了根基。

正统之争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正统之争”问题更加突出。曹家控制北方后,把他们的统治范围称作“中国”,以此表明他们是汉室正统的延续者。这种做法反映了当时各个势力对正统地位的激烈竞争。

此外,其后占据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也参与到了对“中国”这一称谓的竞争之中。这些非汉族的统治集团试图借助“中国”的称号来确立其执政的合理性,这一行为使得“中国”的概念不再局限于汉族的领土范围,逐渐演变为一个囊括多个民族的国家象征,进而推动了不同族群间的融合以及文化的交流互鉴。

走向国际

十八四二年,一份文书让“中国”开始参与国际事务。英国人在文件上用“China”,清廷为体现外交平等,在英文版本中相应写作“ChinaEmpire”,这个名称翻译成中文便是“中华帝国”或“大清中国”。

早先,朝廷习惯于称呼自身为“天朝上国”,并没有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国名。后来,在列强的交涉下,“中国”这个名称被认为最为合适。从 1858 年《天津条约》到 1860 年《北京条约》期间,朝廷在外交文书里多次使用这个称谓,西方列国逐渐认可了“China”与“中国”的指代关系。

民国共识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宣告清朝国号作废,将国名定为民国。那个时期,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不同,外交部更改了名称,公文上的落款也发生了变化,国徽上标注了“中国”字样。

这种转变在民国年间获得了普遍认可,南方商界人士和北方农家子弟都视自己为“同胞”,"中华"这一称谓超越了地域和阶层差异,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象征,增强了国民的集体意识与归属感。

彻底蜕变

现在,“中国”已经完全实现了转变。它不再是西周的都城、近代的国际都市,而是一个疆域清晰、人口达十四亿、主权完整的当代国家,是所有中华儿女最显著的归属象征。

中国拥有漫长的岁月和辉煌的文明,由古老的理念慢慢转变为当代国家的标志,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兴盛。

你对“中国”这一名称的演变过程哪个阶段最感兴趣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中国为何叫中国?如果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