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7月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双重夹击”——北方“炙烤”模式持续升级,南方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同时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和暴雨橙色预警。这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天气大考,不仅考验着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更凸显气候变化背景下防灾减灾的紧迫性。
冰火两重天:南北天气上演“极端剧本”
在华北平原,高温热浪成为“主角”。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连续突破40℃高温,地表温度超70℃,户外作业时间被迫缩短至每小时15分钟;河南郑州出现“史上最热7月上旬”,医院中暑患者激增300%,多地学校启动“高温停课”预案。与此同时,南方却陷入“暴雨漩涡”:广东、广西、湖南等地遭遇今年最强降雨过程,广州单日降雨量达382毫米,突破历史极值,城区内涝严重,地铁站点临时关闭;广西桂林阳朔县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万亩农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超5亿元。
气象专家指出,这种“北旱南涝”的极端反差,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密切相关。其北侧边缘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南方激烈交汇,导致持续性暴雨;而北方则因长期受高压控制,形成“热穹顶”效应,加剧高温干旱。
城市应急:在“烤验”与“浸泡”中突围
面对双重预警,各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在高温重灾区,北京、济南等城市开放防空洞、图书馆等纳凉场所,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户外劳动者发放降温物资;上海电力部门对变电站进行物理降温,确保电网安全运行;郑州要求建筑工地“做两头、歇中间”,避免高温时段作业。
南方暴雨区则全力应对内涝险情。广州出动冲锋舟转移被困群众超2万人,地铁集团在站点设置“防洪闸板+沙袋”双重防线;桂林启用无人机向被困村庄空投物资,消防部门利用声呐探测仪搜救失联人员。国家防总已派出3个工作组赴广东、广西指导防汛救灾,预拨80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
气候警示:极端天气常态化下的应对之策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已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极端天气事件频率较工业革命前增加5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表示:“未来30年,我国高温热浪和暴雨洪涝将呈现强度更强、频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趋势,需加快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
专家建议,应从三方面提升应对能力:一是完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将预警发布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二是加强城市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气候适应性”改造,例如推广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三是提升公众灾害意识,通过社区演练、科普宣传等方式,让“避险自救”成为全民技能。
【记者观察】当高温与暴雨同时敲响警钟,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唯有以科学的态度应对气候挑战,用前瞻的规划筑牢安全防线,才能在这场“冰与火”的考验中守护好美丽家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高温+暴雨双预警齐发:中国多地开启“水火两重天”极端天气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