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今年三伏为史上第二热:极端高温席卷全国,气象专家警示气候危机加剧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伏天(715日至8月23日)全国平均气温达31.2℃,较常年同期偏高1.8℃,位列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第二高温年份,仅次于2022年极端热浪。多地气温突破40℃,杭州、重庆、福州等地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网友直呼“热到融化”。这场“史上第二热”三伏天,不仅刷新了公众对酷暑的认知,更引发了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深度担忧。

数据佐证:高温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三伏期间,全国35℃以上高温覆盖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超9亿。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地区成为“高温核心区”,上海徐家汇站、重庆沙坪坝站等观测站连续多日气温突破40℃,杭州甚至出现43.1℃的极端高温,打破当地历史纪录。

“高温不仅‘强度高’,更‘耐力足’。”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张涛分析,今年三伏期间,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且稳定,牢牢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导致冷空气难以南下,降水偏少,形成了“持续晴热+湿度高”的‘桑拿天’模式。“比如重庆,连续40天最高气温超35℃,这种持久战对人体健康和能源供应都是巨大挑战。”

民生冲击:中暑、停电、农业减产,高温影响全方位

极端高温对生产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医疗方面,全国多地医院急诊科“热射病”患者激增,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透露:“仅7月下旬,我们就接诊了20余例热射病患者,多为户外工作者和老年人,死亡率高达40%。”

能源领域,高温推动用电负荷飙升。国家电网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3.4亿千瓦,创历史新高,四川、浙江等地因电力缺口被迫限电,部分工厂“开四停三”。农业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干旱导致水稻、玉米等作物减产,安徽、江西等地农民无奈表示:“稻田裂开一指宽的缝,今年收成要减半。”

气候警示:极端天气或成“新常态”

气象专家指出,今年三伏天的极端高温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观体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明确,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近50年全球变暖的主因,而极端高温、强降水等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持续增加。

“如果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2℃,类似今年这样的极端高温可能每5年就会出现一次。”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朱彤警告,“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加速碳中和转型已刻不容缓,否则今天的‘史上第二热’,可能只是未来的‘平均气温’。”

应对行动:多地启动高温应急响应,公众需加强防护

面对高温挑战,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已启动高温IV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做好能源保供、防暑降温和农业抗旱工作。上海、南京等城市延长公共场所空调开放时间,并向环卫工人、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发放防暑物资。

结语
当“三伏天”从传统的“湿热难耐”演变为“极端酷热”,这场“史上第二热”的背后,是地球向人类发出的红色警报。从个人减少空调能耗,到企业加速绿色转型,再到国家推动碳中和政策,应对气候危机需要每个人的行动。毕竟,我们承受的每一度高温,都是未来必须偿还的“气候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今年三伏为史上第二热:极端高温席卷全国,气象专家警示气候危机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