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醒来,摸索着走向洗手间——这是许多人熟悉的经历。但你是否曾想过,这简单的起夜行为竟可能与寿命长短有关?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夜间不起夜才是健康的表现。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夜间起夜的次数,确实与身体状态和寿命有一定的联系。
2021年发表在国际期刊《Sleep Health》的一项随访研究,对超过1.5万名成年人进行了8年的追踪,发现起夜次数与死亡风险存在“U型关系”。
起夜过多,死亡风险增加;完全不起夜,反而也不一定更健康。
01 研究结论:起夜与寿命的U型关系
大数据揭示了一个惊人模式:每晚起夜一次的人群,死亡风险最低,比从不起夜或频繁起夜的人更低约17%。
这项覆盖1.5万人的长期研究发现,起夜次数与死亡率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明显的U型曲线。
在老年群体中,每晚起夜一次的人平均寿命比其他人更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也支持这一发现:
在健康状况良好的50-80岁人群中,每晚起夜1-2次者的10年生存率比从不起夜者高出约8.6%,比起夜超过3次者高出约12.3%。
02 不起夜非好事,起夜多更危险
完全不起夜可能提示肾脏浓缩功能过度,或是夜间血液循环异常,未能产生适度的尿液。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临床观察显示:
在65岁以上的健康长寿老人中,约72% 的人报告每晚起夜1-2次。相比之下,健康状况较差的同龄人群中,要么完全不起夜,要么起夜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明显更高。
频繁起夜(通常指每晚超过2次)往往意味着前列腺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衰等潜在问题。2022年《中国泌尿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指出:
夜间起夜次数每增加1次,未来5年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18%,特别是在原本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的人群中更为明显。
03 起夜一次的黄金价值
为什么起夜一次反而成为最健康的状态?医学专家解释,这代表身体的内分泌节律、肾脏代谢和膀胱储尿功能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李光伟教授强调:“夜间排尿频率应被视为健康状态的一个指标,而非决定因素。它更像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一种信号,提示我们关注潜在的健康问题”。
从进化角度看,人类并非天生就能整夜不醒的生物。适度的夜间短暂觉醒,可能是我们祖先为了保持对环境的警觉性而保留下来的特性。
04 异常起夜的健康警示
如果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起夜次数增加,就要格外警惕。常见原因包括:
疾病因素:糖尿病患者夜尿明显增多,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女性膀胱炎也会导致夜间频繁如厕。
药物作用:利尿剂、抗抑郁药、部分化疗药物都可能增加夜间排尿。
生活习惯:睡前饮茶、咖啡或酒精饮料,往往会让夜尿次数飙升。
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膀胱功能,引发夜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少强教授建议:“如果一个人长期保持每晚起夜1-2次的模式,突然变为不起夜或频繁起夜(3次以上),应当视为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值得及时就医检查”。
05 长寿者的起夜特征
综合多项研究,寿命较长的人在起夜方面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次数适中:每晚起夜0-1次最为理想,1-2次也在正常范围内。
尿液正常:尿液颜色清澈透明,表明身体水分平衡较好、代谢正常。
快速重新入睡:起夜后能够迅速再次入睡,保持深度睡眠状态。
稳定模式:起夜模式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无伴随症状:不伴随体重骤减、下肢水肿或持续口渴等异常症状。
06 改善起夜频率的实用建议
想要保持“理想的起夜次数”,需要从日常习惯入手:
控制睡前饮水:睡前两小时饮水量不超过200毫升,并避免浓茶、咖啡、啤酒。
建立规律排尿: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即使没有强烈尿意,也能减少夜间被尿憋醒的次数。
适度锻炼:傍晚散步、轻度拉伸有助于循环系统运作,减轻夜间尿液生成。
饮食调理:黑豆、芝麻、核桃、枸杞等食材能辅助肾脏代谢,帮助改善夜尿。
按摩穴位:每晚睡前按摩涌泉穴与太溪穴等肾经穴位,可以温补肾阳,帮助固摄尿液。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观察发现,65岁以上健康老人中,约72%每晚起夜1-2次。
那些每晚起床一次的人,十年生存率比起夜超过三次的人高出12.3%。这并非因为起夜本身带来长寿,而是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心肾功能、代谢能力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协调运作。
今晚起夜时,不必焦虑。偶尔一次的起身可能正是身体平衡的体现;但若持续超过两次,或许该听听身体发出的信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夜起几次最长寿?研究发现这个数字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