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女士的右脚三处骨折,医生叮嘱她至少要休养一个月。而她只是近期全国至少41起共享单车骑行中突然落锁的受害者之一。
2025年8月底,上海市民马女士在家附近扫了一辆滴滴青桔单车,骑了没几分钟,车轮突然抱死,她被重重甩到地面。“我感觉到突然这个车辆制动了,就像急刹一样,但是我手上并没有去带那个刹车,人因为惯性的原因就冲出去了。”回忆当时情况,马女士心有余悸。
经医院诊断,马女士右脚三处骨折,两腿都有软组织挫伤,差点需要手术开刀,至少需休养一个月。马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类似情况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多地发生,涉及不同平台的共享单车。
01 多起案例,骑行安全受关注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发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北京、广东等多地网友都表示遇上了骑行过程中共享单车疑似突然落锁的情况。
粗略统计显示,此类事件至少有41起,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涉及品牌包括滴滴青桔和哈啰单车等多个平台。
多位用户描述了他们的惊险经历。李小姐是哈啰单车的上海用户:“骑着骑着刚过红绿灯,刚过马路就被绊了,我就摔倒了。如果后面的人没有注意到的话,或者他们来不及反应的话,就直接从我身上碾过去了。”
鲁先生也是哈啰单车用户:“我骑到一半,那个时候刚好差不多是绿灯快要转红灯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下怎么锁住了,骑不动,我最后硬把车给扛过了马路。”
02 平台回应,否认自动落锁
受害用户们向平台企业反馈后,得到的回应几乎如出一辙。平台方表示,后台没有记录显示存在自动落锁信息。
滴滴公司针对马女士事件回应称:“我们针对涉事的单车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的并行检查。经核查,涉事车辆存在因车链条有松动造成骑行卡顿的可能,不存在软件技术等问题。”
尽管否认自动落锁,两家平台的工作人员又都承认,车辆确实带有远程落锁功能。如果用户忘记锁车或是在车辆进入禁行区域时,系统可以远程代为锁车。
03 投诉增多,功能可靠性存疑
在上海12345市民热线搜索发现,今年7月以来,仅哈啰单车一个平台,针对其应锁未锁、未锁硬锁等问题的相关投诉数量就达到17条。
远程锁车功能的可靠性受到质疑,而平台企业又掌握着“最终解释权”,相关事故的真相无从确认。
许多网友表示,自己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建议换回机械锁以避免此类风险。
04 技术解释,多种可能导致落锁
记者从共享单车企业获悉,从技术角度而言,平台后台可以实现对车辆的远程关锁。
当车辆骑出运营区外且长时间未移动的情况下,系统会执行关锁操作。部分品牌还对“单次骑行时长”设了限,例如24小时内连续骑行超4至6小时,系统可能会判定“恶意占用”并强制落锁。
智能锁作为车辆的控制中枢,如果内部的主板、电机或通信模块出现故障,也可能导致骑行中突然落锁。
共享单车依赖“云端-APP-车辆”的三方通信,如果骑行中处于弱网环境,用户的操作指令或车辆的状态数据无法及时传给云端,云端可能会默认骑行结束并补发落锁指令。
当网络恢复时,落锁指令突然生效,就会造成无预警落锁。
05 维权困难,保险理赔额度不足
多位用户反映,平台方在事故发生后响应迟缓,甚至由AI来代为处置客诉,而保险理赔更是脱离实际需求。
滴滴的三方险上限为一万元,哈啰拒赔牙齿修复等非医保项目,且最高赔偿额度仅5000元。
哈啰用户李小姐表示:“他们的线上客服电话其实是打不通的,线上一直都是人工智能在回复。”
马女士对目前的保险额度也表示担忧:“哪怕一般的骨折,我感觉一万元还是偏低的,基本上是覆盖不了我的医疗以及一系列后续康复的费用。”
06 专家观点,呼吁第三方介入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平台之所以称不是自动落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规避责任的考虑。
如果平台企业承认骑行过程中突然车轮抱死是由于后台远程控制所致,可能会引发用户的恐慌情绪。
马亮指出,有必要引入第三方监测机制,对共享单车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防止部分平台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减少甚至忽略必要的检测。
随着共享单车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用户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加强车辆的定期维护、保养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07 解决方案,构建证据链与监管
面对骑行落锁这样的“罗生门”,当务之急是构建证据链,比如通过类似区块链的技术来存储车辆传感器数据,确保事故责任可追溯。
更应该推动共享单车纳入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强制故障数据接口开放,让政府来当裁判,而不是由平台企业自己说了算。
马亮教授建议,加大对平台企业在保障用户安全、提供及时响应等方面的评估权重,从而倒逼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形成共享单车发展的良性循环。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享单车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6亿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再小的安全风险都需要重视。共享单车安全与否,事关千万用户的生命安全,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对潜在隐患零容忍。
政府部门需要委派具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介入,以第三方角度对此事进行公正、透明、客观的全面调查,给受害者们一个交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共享单车骑行中自动落锁?多人摔伤,平台与用户各执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