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胡汉民《节书文赋》:民国政客的"朋友圈文学"

一方册页,十五开楷书,不仅熔铸碑帖精魄,更映照民国政学两界的独特互动。

胡汉民,这位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其名常与辛亥革命、国民党早期领导工作相连。然而在笔墨纸砚间,他另有一个耀眼身份——与于右任、谭延闿、吴稚晖并称的“​​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尤以隶书著称。

其楷书作品《节书文赋》,虽不如其隶书广为人知,却仿佛一扇时光之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民国政客文人的交际与情怀。


01 名士与墨迹

胡汉民(1879-1936),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人。他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曾任广东都督、中华革命党政治部长、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等要职,在民国政坛绝对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

胡汉民出生于一个家境不错的官僚之家,但后来家道中落。这种人生转折使他在书法上寄托了更多情感,其书法风格也随之变化,逐渐​​独树一帜​​,绝非一般人所及。

他早年隶书学习邓石如,晚年则潜心研究《曹全碑》,形成了一种秀润婉丽的风格。

02 文心与书意

《节书文赋》是胡汉民以楷书书写的册页作品,尺寸为26.5×14cm,共十五开。内容节选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学理论名篇《文赋》​​。

《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胡汉民选择节书此文,显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作品书写的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精微体验: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这些句子描绘了创作时​​心神自由驰骋​​的状态,胡汉民以楷书书之,使其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03 书法与风格

胡汉民虽以隶书闻名,但其楷书同样造诣极深。他的楷书师法欧阳询、褚遂良,结构险峻,笔力刚健。

他主张“​​以碑入帖​​”,将北魏碑刻的方劲与帖学的婉转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风貌。

于右任曾评价胡汉民的书法“刚健中含婀娜,深得唐人气韵”。这种风格使他的书法融合了政治家的刚毅与文人的雅致,是民国碑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节书文赋》中,他的笔画粗细相间,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布局和章法也十分讲究,整体给人一种和谐而富有美感的感觉。

04 朋友圈文学

《节书文赋》可视为一种民国政客的“朋友圈文学”——一种展示才学、交流思想的精致媒介。

民国政要常通过书法往来交流,互为题赠。这种交流不仅是艺术上的,也是政治和文化上的。

胡汉民与邹鲁、林直勉、胡毅生等人就经常共同研究汉碑铭记,尤其和林直勉来往最多,朝夕相对,互相影响。

有一天,胡汉民偶然从戴季陶手中找到《曹全碑》的抄本,大喜过望,未经戴氏允许,就把它“抢”回来。从那以后,他每天下午都在苦练。

05 题字与传承

胡汉民的墨迹颇为珍贵,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据称不超过20件。他最为人知的题字包括南京中山陵的《​​总理遗嘱​​》和廖仲恺墓碑上的题字。

他还为广州中山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题写匾额,字迹庄重肃穆。在广东韶关的南华寺,还留有一副他题写的对联。

这些题字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历史见证,承载着时代记忆与文化传承。

胡汉民对于《曹全碑》的热爱到了狂热的程度。不管是写颂词、题匾还是赠画,他都会收集《曹全碑》的字相呼应。


随着南京中山纪念堂匾额上的墨迹干涸,
胡汉民为廖仲恺墓题写的碑文也渐渐风化。

但那份《节书文赋》册页仍被珍藏。
今天在博物馆玻璃柜前驻足的人们,
仍能感受到​​毫尖跨越时代的震颤​​——那是政客的才情、文人的肝胆,更是一个时代的风华绝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胡汉民《节书文赋》:民国政客的"朋友圈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