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培育时代新人

在当今教育领域,"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作为核心路径,正深刻引领着教育实践与创新。各地学校通过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有机整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探索出富有成效的实践方案。

一、以特色文化为载体,实现五育有机融合

多地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将五育融入具体载体中,使教育目标更加生动可感。宜宾市长宁县幼儿园依托"中国竹子之乡"的竹资源,构建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该园开发了"玩竹课程"、"竹风课程"、"竹艺课程"和"竹趣劳动课程"四大模块,让孩子们在认识竹种、制作竹玩具、开展竹游戏中,同步提升道德认知、智力发展、体能锻炼、艺术创造和劳动技能 。
同样,山东省济宁学院附属小学以田园课程为载体,探索出以劳动教育为纽带的​​全学科融合育人路径​​。通过"劳动+"模式,学校建立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四大机制,将劳动精神与道德认知、科学种植与实验探究、体力劳动与运动能力等有机结合 。

二、创新课程实施模式,打破学科边界

课程实施模式的创新是五育融合的关键。湖南省宁乡市探索"五个课堂"建设,分别对应德育的"小红花"课堂、体育的"小健将"课堂、美育的"小才子"课堂、智育的"小能手"课堂和劳育的"小帮手"课堂。这种分类聚焦、整体推进的模式,使五育并举有了具体抓手和明确路径 。
合肥市瑶海区则通过​​精准课程设置​​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全区课后服务课程数达到3903门,其中德育课程829门、智育课程1337门、体育课程919门、美育课程644门、劳育课程174门。该区还实施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开展"精准教研"和"双提升"工程,将全区学校划分为11个片区,由教研员牵头开展针对性指导 。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成为五育融合的有效策略。济宁学院附属小学通过双师协同教学,如劳动教育教师与学科教师联合备课,在"百草园"中开展"田园+科学"探究课、"田园+语文"观察日记课等,实现劳动素养与学科知识的同步提升 。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的有效实施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长宁县幼儿园在竹文化课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多维度对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幼儿学习档案评价、教师观察记录分析、幼儿自我评价等 。
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则创新性地采用"1+9+N"评价体系,其中"1"代表一个好身体,健康做人;"9"是9个教学,月月过节日;"N"是N个周,周周有仪式课程。这种评价方式关注过程与结果并重,实现了五育融合导向的多元评价 。
潼关县教体局注重将​​五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细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指标,实施学生学业水平绿色评价,避免唯分数论的片面评价方式 。

四、整合家校社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五育并举的成功实施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发力。丹棱县端淑小学积极借力高校教学资源,挂牌"四川音乐学院艺术教育系美育实践基地"、"成都大学足球学院足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依托高校资源引领学校全方位发展 。
瑶海区积极创建​​全国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分片区开展家校共育试点工作,着力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建设、家庭教育咨询活动以及活力家长评价研究,强化家长教育主体责任 。
潼关县教体局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体系,建立家庭劳动、公益劳动、农耕劳动等一体化课程,使劳动教育贯通中小幼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

五、展望与建议

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更新、课程设计、师资培养、评价改革等多方面持续发力。首先,应强化​​教师五育融合理念​​与能力培训,如长宁县幼儿园通过竹文化课程实践,推动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 。其次,要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如济宁学院附属小学通过打造"百草园""千蔬圃"等实体劳动场域,建设烹饪教室、智慧温室等现代化设施,构建完整的实践链条 。最后,需要建立科学的​​五育融合评价机制​​,避免简单叠加的课程增加学生负担,真正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只有将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整合,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