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气象站里,孩子们仰头观察风云变幻,眼中闪烁着对科学的好奇与渴望。
在四川省南充市的一场气象研学活动中,一名小学生兴奋地感叹:“比课本上的知识有趣多了!”通过亲手操作气象仪器、参与VR模拟实验,抽象的科学概念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探索体验。近年来,全国多地学校将气象科普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多元化的课程与活动,激发青少年对气象科学乃至更广阔科学领域的兴趣。
01 课程创新:气象知识与多学科融合
各地学校正在打破学科壁垒,将气象知识与多学科有机结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南充市气象学会发布了精品课程《穿越时空的相风鸟》,以传统气象观测工具“相风鸟”为文化内核,通过“听、看、玩、写、演、赛、做”七个环节,让学生全方位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
在山东日照港第一小学,学校构建了“科学+”课程体系,将气象科学与阅读、劳动、数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科学+劳动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种植活动;科学+数学课程通过“搭高塔”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龙游县模环小学则利用校园气象站,开发了“气象+农耕”课程,让学生在种植活动中探究气象因素对传统种植业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了综合思维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与学校合作,组建了“校本课程+气象”融合教研团队,开发出符合不同年级认知特点的“学科+气象”特色课程。他们已成功开发了《天气魔法师》、《自然探秘者》、《气候拼图师》等系列课程,遵循“现象认知—原理理解—探究规律—社会参与”的进阶逻辑。
02 实践体验:从观测到播报的沉浸式学习
实践体验是气象科普教育最吸引人的环节。各地学校通过建立校园气象站、组织研学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东胜区东青小学将气象科普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抓手,在2025年世界气象日期间,学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气象知识讲座、气象站实地探访、VR模拟体验等活动。学生们得以近距离了解天气预报制作流程、雷达监测原理及人工增雨技术,深化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的认知。
温泉县气象局设计开发了“认识太阳”、“探索星空”、“趋利避害人工影响天气”等6门具有气象天文特色的研学实践课程。该县气象科普园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加科普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达3000余人。
模环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气象站中成立了气象播报小队,每日对气象站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4次实时观测和记录,并结合古诗词、二十四节气等撰写气象新闻播报稿,向全体师生播报。这种“学以致用”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03 资源整合:校内外协同的科学教育生态
成功的气象科普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各地通过“馆校合作”、“局校共建”等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科普教育合力。
上海市气象学会与18所大中小学联合共建,成立了全国首个气象科普科创核心学校共同体。上海市气象部门还助力全市100余所学校建起校园气象观测站,并组织74位专家组成气象科普团队,推出涵盖14个领域、79项内容的科普课程,学校可按需“点单”,专家上门授课。
福清市气象局与瑞亭小学联合编写了《气象与气象防灾减灾》校本课程,针对当地多台风、强对流的气候特征,系统讲解气候规律与防灾技巧。市气象局不仅派专家参与课程设计,还捐赠教材,帮助建立红领巾气象站。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则通过建设“科学教育+”多元基地,为科学教育提供场地支持。学校建有配备人工智能浇灌循环系统的智慧农场、生物多样性温室、科普长廊等设施,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感受科学魅力的空间。
04 成效显著:从知识接受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这种多元化的气象科普教育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模环小学,学生们的气象类课题屡获佳绩,英语情景剧获省级一等奖,科普作文和绘画在县级比赛中获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在真实情境中的自主探究使其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完全小学开展的“小小气象科普宣讲员”选拔活动,充分发挥了“小手拉大手”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讲解,家长和牧民们了解了雷雨天气要避开高地、金属物和孤立树木等防灾知识。这种模式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辐射效应。
福清市的学生在参与“气象小主播”活动后,不仅养成了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还主动通过朋友圈科普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体现了科学素养的真正提升。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科学教育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鄂尔多斯市计划到2027年实现三个“全覆盖”:中小学创新实验室覆盖率100%、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覆盖率100%、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覆盖率100%。
未来,将有更多学校把校园气象站、气象科普角等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们能够亲近自然、观察现象、探究原理。气象科学作为连接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将继续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肥沃土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以气象为媒,点亮科学之光:多元课程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