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净网”为名的专项整治行动,正将部分中医堂推向舆论风口。近日,多地警方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披露,部分打着“祖传秘方”“包治百病”旗号的中医机构,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患者消费,甚至非法获取、贩卖患者个人信息,形成一条从“广告引流”到“隐私侵公”的黑色产业链。这场行动不仅撕开了中医行业“鱼龙混杂”的遮羞布,更引发公众对“传统医学现代化治理”的深度思考。
虚假广告泛滥:“神医神药”背后的流量陷阱
“一针治愈糖尿病”“三天消除肿瘤”……在短视频平台和搜索引擎中,类似“中医神效”的广告屡见不鲜。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广告多以“患者现身说法”“专家背书”为噱头,实际为无资质机构编造的剧本。例如,某中医堂在直播中宣称其“抗癌贴”治愈率达90%,经查实,该产品仅为普通膏药,且机构负责人无行医资格。
“虚假广告是中医堂违规的‘重灾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指出,部分机构利用患者“病急乱投医”心理,通过夸大疗效、虚构案例吸引客源,甚至与网络平台勾结,通过“关键词竞价”抢占流量。某互联网广告公司员工透露:“一条中医虚假广告的投放成本仅需几百元,但转化率可达10%,利润空间巨大。”
隐私泄露成灾:患者信息被明码标价贩卖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中医堂在非法获客的同时,还成为患者隐私泄露的源头。警方近期破获的一起案件中,某连锁中医机构数据库被黑客攻击,超过50万条患者信息(包括姓名、电话、病历等)被窃取,并在暗网以每条0.5元的价格售卖。这些信息最终流向保健品推销、医疗诈骗等团伙,导致大量患者遭受二次侵害。
“患者信息泄露的隐蔽性更强,危害却更持久。”公安部“净网行动”专班民警表示,部分中医堂为降低成本,将患者数据存储在无加密的云端服务器,甚至直接委托第三方公司管理,为黑客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更有甚者,个别机构内部人员主动贩卖信息,形成“内鬼+黑客”的犯罪链条。
监管升级:从“事后追责”到“全链治理”
面对中医堂乱象,多部门已展开联合行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将“虚构疗效”“利用患者形象作证明”等行为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国家卫健委联合网信办开展“清朗·医疗健康”专项,关停违规账号1.2万个;公安部则发起“净网行动”,全年侦破涉医隐私泄露案件47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00余名。
结语
中医堂的“净网”风暴,折射出传统医学与现代治理的碰撞。当“互联网+”为中医传播带来机遇,也催生了虚假宣传、隐私泄露等新风险。根治乱象,需以“零容忍”态度严打违法机构,以“技术赋能”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更需引导行业回归“悬壶济世”的初心。唯有让监管长出“牙齿”、让技术戴上“镣铐”,中医这一中华瑰宝方能在数字化时代行稳致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净网行动”直击中医堂乱象:违规广告泛滥、隐私泄露成灾,行业监管面临“破局”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