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不忘来时路,携手共进步——青岛理工大学“筑梦之光”社会实践团队赴井冈山开展推普活动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语言作为文化传承与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为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近日,青岛理工大学的一支社会实践团队“筑梦之光”社会实践团队远赴井冈山,开展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次普通话推广活动旨在传承红色文化,助力当地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

团队成员们深入井冈山的社区、村落等地,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普通话。他们与当地居民交流,耐心纠正发音,讲解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连日来,井冈山革命老区的社区广场、村头院落里多了一群忙碌的身影——实践团队成员们带着普通话教材和满腔热情,深入茨坪镇、茅坪乡等社区与村落,将推普工作融入红色沃土的烟火日常。

活动前期,团队成员们先向村委会了解了情况,并进行入户走访,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细心的询问居民对于推广普通话的接受程度,调查方言俗语与普通话的区别,收集平常居民经常会用到的语句,并计划了(定向入户教学)与(街头宣传)两个推广方案,团队提前准备了丰富的推普资料,包括常用字词手册、生活场景对话练习卡片等,以便在推普活动进行时更有针对性,更有亲和力,以更好的形式和方法取得更大的推广成效。

定向入户教学计划实施时,团队成员敲开了第一户村民家门,一位年近六旬的大爷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大爷笑着摆手:"说普通话有啥用嘞,我们一辈子都说方言,不也过得挺好?"面对这样的质疑,团队成员耐心解释普通话在就业、交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拿出手册,从最简单的"您好""谢谢"开始教起。慢慢地,大爷的态度从抗拒转变为好奇,跟着我们一遍遍练习,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村民们认真学习的劲头让团队备受鼓舞。

在入户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适合村民的推普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采取差异化教学。对于老人,我们结合养生知识,教他们用普通话表达身体不适、询问药品用法等;对于年轻村民,则侧重职场沟通、电商直播等实用场景。

在街头宣传活动里,团队成员走上街头,设置宣传摊位,向过往市民发放普通话推广手册。他们还准备了有趣的绕口令挑战和普通话知识问答,吸引了许多路人参与。团队成员向市民们普及普通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说好普通话,传递文明新风。

在推普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方言与普通话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和谐共生的文化瑰宝。许多村民在说普通话时,仍会不自觉地夹杂方言词汇,但这并不影响沟通,反而增添了一份亲切感。

为期一周的入户推普活动,不仅让村民的普通话水平有所提升,更让团队成员收获了宝贵的人生体验,学会了如何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提高了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深刻理解了推普工作对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青岛理工大学的同学们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责任,又为促进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未来,青岛理工大学将继续开展更多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作者:苟丽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不忘来时路,携手共进步——青岛理工大学“筑梦之光”社会实践团队赴井冈山开展推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