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焉维维)这个夏天,鲁东大学能源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化身 “科学引路人”“文化摆渡人”,带着专业知识与赤诚爱心,在社区课堂、博物馆与自然天地间,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缀满星光的成长之路。“绿动世界,电亮未来”志愿服务队以 “能源科普护航成长,青春实践关爱儿童”为使命,用一场场妙趣横生的实践活动,让知识发芽、文化扎根、信念生长。
启程:一场双向奔赴的约定
学院会议室里,“以能源之光,点亮科普之路;以青春之爱,守护儿童成长”的誓言掷地有声。“绿动世界,电亮未来”志愿服务队整装待发,从能源科普到安全实训,从暖心陪伴到文化浸润,一张“专业+温度”的实践蓝图徐徐展开。
在芝罘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启动仪式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桥梁悄然架起。志愿者们创新设计的“一对二陪伴+小组活动”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收获专属关注——有人在“名字接龙”游戏里绽放笑容,有人在家长会后牵着志愿者的手轻声说 “我想做你的小搭档”。这场启程,是高校实践育人理念的落地,更是青春与童年的双向奔赴。

科普启蒙:让科学像夏天一样热闹
“碳排放就像给地球盖被子,太厚了会发烧哦!”志愿者用童趣比喻揭开“双碳”面纱,孩子们瞪大眼睛,跟着动画里的“垃圾精灵”学习分类知识。太阳能板如何“捕捉”阳光?简易指南针为何总能找到南方?在“双碳青苗・绿能科创”课堂上,专业知识变成了可触摸的实验——孩子们亲手组装小装置,在惊呼中读懂“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技”的传承密码。
非遗拓印的墨香里,藏着四大发明的智慧;“记忆大挑战”的欢笑中,学习能力悄悄生长。志愿者们说:“要让孩子觉得,科学不是课本上的字,而是手里的温度、眼里的光。”

文化浸润:在古今对话中种下自信
塔山社区的教室里,战国星象壁画与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图并排悬挂。“古人用画笔记录星空,现在我们用望远镜探索宇宙,是不是很像?”志愿者的提问,让孩子们眼中闪过顿悟。当他们拿起画笔,把粉色星星、戴帽月亮和火箭画在同一张纸上时,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童真笔触中悄然发生。
棋盘上的智慧更耐人寻味。中国象棋的“楚河汉界”里,藏着楚汉相争的历史;国际象棋的“兵能升变”中,藏着突破自我的勇气。对弈时的皱眉、落子时的果断,让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规则,更懂得了“文明各有精彩,却能彼此相通”。

实践研学:走出教室读懂世界
烟台自然博物馆里,三亿年前的珊瑚虫化石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孩子们的指尖轻轻拂过岩石纹理,仿佛触碰到地球的脉搏。“恐龙的爪印为什么会变成石头?”“金矿是地球妈妈藏的礼物吗?”志愿者的解答里,地理变迁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可感知的故事。甲骨文“日”“月”字形的解析,更让先民“观物取象”的智慧,悄悄住进孩子们心里。
拼图板上,原子弹爆炸的场景在协作中慢慢成形,《核梦映初心》、的故事里,“以身许国”的精神变得具体;制作三明治时,“珍惜每一份付出”的道理,随着香味自然生长。在这里,“知行合一”不是口号,而是亲手实践的温度。

成长护航:用细节编织守护网
“过期食品像生病的小伙伴,不能碰哦!”健康课堂上,志愿者的比喻让安全知识变得好记。健康跳跳棋的棋盘上,每一步都藏着防护要点;奶茶制作时,“食材要洗干净”“热水别洒出来”的提醒,让安全意识跟着香甜一起沉淀。
魔法信箱里,孩子们写下“害怕黑”“想妈妈” 的小烦恼,投递的瞬间,仿佛把心事轻轻放下;体育场上,从“只想自己赢”到“等等小伙伴”的转变,让团队精神在奔跑中慢慢发芽。这张由耐心、细心织成的守护网,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成长。

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住进童心
建军节那天的红色小院里,小国旗在孩子们手中迎风飘扬。“国旗上的五颗星代表什么?”“革命先辈为什么要打仗?”志愿者的讲述里,英雄故事变得鲜活。当《我和我的祖国》的童声响起,有人说 “我想当军人保卫祖国”,有人说“我要像志愿者一样帮助别人”,桂花树上挂满的纸条,是少年们对祖国最纯粹的承诺。

回响:青春答卷上的温暖印记
从福悦社区“高校资源真的走进了家门口”的感慨,到家长“孩子现在追着问‘为什么’”的欣喜,这场实践已服务超千名青少年,织就了“思想引领—科创实践—文化传承—生活践行”的育人闭环。
当孩子们追着志愿者问“下次什么时候来”,当科学好奇、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在他们眼中闪光,这支服务队的青春答卷,早已写满了温度。而这,正是新时代青年用行动写下的“强国有我”——以专业为笔,以爱心为墨,在祖国大地上,继续书写更多点亮未来的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以青春微光,点亮成长星河——鲁东大学“绿动世界,电亮未来”志愿服务队活动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