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三下乡|蒙藏韵融支教路,童心共绘民族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715日,内蒙古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甜橙”志愿者服务队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中心寄校,开展了一场以“民族文化交融,同心共筑梦想”为主题的支教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生动鲜活的民族文化体验,增进各民族青少年间的相互了解与情感认同,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在支教课堂上,团队成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民族文化体验课程。从马头琴悠扬的旋律在草原回荡,到藏族民歌嘹亮的歌声响彻山谷;从“那达慕”大会的豪迈激情,到藏族节庆的热烈欢腾,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变成了一片激发孩子们对多元民族文化兴趣与理解的沃土。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在互动与分享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被生动展现,彼此的心灵也因文化的共鸣而紧密相连。

为了让藏族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蒙古族文化,除了介绍来自内蒙古的美食,团队成员还特意带来了来自内蒙古的特色奶茶。当醇厚香甜的奶茶在教室里飘香,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品尝着这份来自远方的问候,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这不仅仅是一杯奶茶的分享,更是一份民族情谊的传递,让孩子们在味蕾的体验中,感受到不同民族间的温暖与善意。

在技艺体验环节,团队组织了趣味盎然的射箭玩具比赛,讲述蒙古族射箭文化中“精准”的内涵,也提及到藏族文化对力量和技艺的崇尚。让孩子们在拉弓、瞄准、发射的过程中,感受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体验“那达慕”的竞技精神。

随后,大家又一同动手搭建蒙古包手工艺品,队员们先是讲解着蒙古包简单快拆的灵活性,又与藏族帐篷方便快捷的异曲同工之处进行讲解和对比。孩子们与队员们分工协作,穿针引线,粘贴装饰,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默契配合中增进了对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体会到了合作与传承的乐趣。

歌声是情感最直接的表达。蒙古族队员深情教唱了经典的蒙古族歌曲《火红的萨日朗》,“草原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悠扬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孩子们认真学唱,歌声里充满了对辽阔草原的无限向往与赞美。藏族同学们十分勇敢,一个接着一个的献唱她们最擅长的藏族歌曲。在音乐交织的欢乐声中,民族的边界在音符里消融,只剩下共通的热忱在心底发烫。

队员们还示范了蒙古族舞蹈的经典动作,如舒展的肩部动作、灵活的手腕翻转,一旁的藏族姑娘也踏起锅庄的节拍,水袖翻飞间抖落出高原的明快。孩子们跟随着队员们的步伐,时而模仿着蒙古族舞姿的热情奔放,时而学起藏族舞步的沉稳昂扬。

休息的间隙,队员们拿起一件镶着银边的蒙古袍,为藏族同学们细细讲述:“你看这立领绣着的云纹,像不像草原上流动的云?腰间的腰带勒出利落的线条,骑马时特别方便……”指尖抚过袍角的流苏,和藏族同学们身上藏袍的氆氇纹理轻轻触碰,在欢快的节奏里,服饰的纹路与舞蹈的身影交织,让草原的风与高原的光,都成了孩子们眼里跳动的欢喜。

此次暑期三下乡民族文化支教活动,早已超越了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它更像是一座连接不同民族文化的桥梁,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触摸文化的温度,在互动交流中增进民族的情感。通过这场活动,不仅让藏族孩子们开阔了眼界,领略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使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实践中绚烂绽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文硕 高佳康 班跃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三下乡|蒙藏韵融支教路,童心共绘民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