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我的西部计划服务手记

2024年8,我背上行囊踏上西行列车,从熟悉的校园走向都匀的田野与街巷。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深知这份选择背后的重量——它不仅是一次地域的跨越,更是一场关于成长、责任与奉献的修行。半年多的服务时光里,从组织青年志愿服务到参与基层治理,每一份经历都在告诉我:青春的意义,正在于把脚印刻在需要的地方。

从“手足无措”到“得心应手”,在实践中读懂责任

初到服务岗位时,面对“组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与“志愿者管理”的双重任务,我曾一度感到迷茫。记得第一次筹备社

区环保志愿服务时,从招募志愿者到划分服务区域,每个环节都漏洞百出:有人临时缺席,有人对分工一头雾水,最后只能自己扛下大部分工作,结束时累得直不起腰。那晚我坐在办公室反思,想起培训时老志愿者说的“基层工作要懂方法,更要懂人心”。

后来,我开始跟着前辈们学“接地气”:招募时先和高校社团负责人逐字逐句聊需求,培训时加入情景模拟让志愿者提前熟悉流程,活动后开复盘会听大家的吐槽与建议。渐渐地,团队默契越来越强。五一期间的秦汉影视城志愿服务,180名志愿者分工明确:有人在入口处微笑指引,有人化身“历史讲解员”讲述秦汉故事,有人在演出场地维持秩序……看着游客们满意的笑容,听着景区工作人员说“你们的志愿者比我们还认真”,我突然明白:所谓责任,不是单打独斗的逞强,而是让更多人愿意同行的底气。

从“旁观者”到“局内人”,在服务中贴近土地

服务期间,我常跟着同事下乡助学走访。第一次去偏远村寨时,看到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心里酸酸的。回来后,我们为这里的同学申请到了助学金。有个叫小宇的孩子,起初不爱说话,后来却会主动参与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种活动。他说:“我也想当志愿者。”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西部的土地上,最动人的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改变。

今年8月的黔南铁人三项赛,是对我们团队的一次“大考”。330名志愿者要在凌晨4点集结,分布在赛道维护、补给保障、应急救护等岗位。有个刚入职的志愿者小姑娘,在补给站中暑了却坚持说“我能行”;负责终点引导的小伙子,嗓子喊哑了还在给运动员递水……他们的坚持,比任何荣誉都更有分量。就像有位运动员说的:“你们的志愿者比阳光还热情。”原来,当我们把自己当成这片土地的一份子,付出就会变得自然而然。

从“参与者”到“传承者”,在坚守中书写成长

有次培训新志愿者,有人问我:“做这些真的有意义吗?”我给他们讲了小彭的故事——那个在秦汉影视城当组长的姑娘,从紧张到从容,最后能笑着说“我带的团队最棒”;也讲了小江的变化——那个起初连自我介绍都脸红的男生,现在能流利地给游客讲完整个秦汉历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这样的蜕变:从需要别人带,到能带着别人干;从觉得“我能做什么”,到明白“我该做什么”。

现在的我,早已习惯了都匀的清晨:天刚亮时去社区看看志愿岗的布置,傍晚在广场上听大爷大妈说“你们的活动搞得好”,深夜整理完材料后,看着窗外的星星想起出发时的初心。西部计划于我而言,不再是一份短暂的工作,而是让青春扎根的土壤——在这里,我学会了把“我想做”变成“我能做”,把“我看到”变成“我做到”。

未来的路还长,但我知道:每一次组织活动时的细心,每一次解决问题后的安心,每一次看到别人笑脸时的暖心,都是这段青春最珍贵的注脚。就像前辈们说的:“西部计划不是一段旅程的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在这里,我们用志愿精神续写故事,而故事里最亮的,永远是青春与土地碰撞出的光芒。(陈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我的西部计划服务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