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红土播法韵,沂蒙续新篇

盛夏时节,烟台理工学院弘法沧澜社会实践队奔赴临沂孟良崮,开展了一场以传承沂蒙精神、强化法律保护与普法宣传为核心三下乡活动。数日里,队员们在红色遗址中感悟初心,在与革命前辈的对话中汲取力量,更在田间地头播撒法治的种子,让沂蒙精神与法治光芒交相辉映。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内,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峥嵘岁。讲解员指着一幅泛黄的战地地图,详解那场扭转战局的战斗:“当时战士们三天三夜没合眼,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啃干硬的窝头,硬是凭着一股劲把阵地守住了。”玻璃展柜里,一顶布满弹孔的军帽、一把卷刃的刺刀,无声地印证着“不畏牺牲、奋勇向前”的战斗精神,队员们屏息聆听,仿佛置身于那片硝烟弥漫的战场。

抗日剧场的演出中,“送郎参军”“红嫂救伤员”的片段直击人心。当演员们用方言喊出“俺们不怕苦,就怕队伍打不赢”时,台下的队员们深受触动。这正是沂蒙精神最鲜活的体现——军民之间不是简单的配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死相依。

从大青山战役纪念馆的“英雄墙”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茅屋,队员们一步步触摸着沂蒙精神的脉络:那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更是代代相传的红色信仰。

“这些故事可不能断了代啊。”采访中,老人们的担忧让队员们意识到,沂蒙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情感认同,更需要制度保障。在调研中,队员们发现不少问题:部分革命遗址因缺乏维护而日渐破旧,一些民间传说随着老人离世面临失传,甚至有个别商家滥用“沂蒙精神”进行商业营销。

沂蒙精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想把红嫂事迹整理成册,但涉及版权、保护范围等问题,常常束手束脚。”对此,队员们认为,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沂蒙精神相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划分政府、社会、个人的责任;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破坏遗址、滥用精神符号的行为依法惩处,让红色遗产得到切实守护。

“土地承包到期后能续吗?”“家里的农产品卖不出去,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吗?”在孟良崮周边的村庄,队员们摆起普法咨询台,村民们的问题接踵而至。针对这些需求,队员们准备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农村土地承包法》《民法典》等相关内容,还通过“身边案例说法律”的方式,让村民们明白“法律就在身边”。

队员们发现,许多村民遇到纠纷时习惯“私了”,不知道如何寻求法律帮助。为此,他们专门制作了“法律服务指南”,标注出附近法律援助中心的地址和电话,告诉大家:“遇到解决不了的事,一定要找法律帮忙。”

在果园里,果农李大哥咨询的“电商卖果被压价”问题,让队员们格外关注。他们现场讲解了《合同法》中关于交易公平的规定,还教他如何签订规范的购销合同。“以前总怕被欺负,现在知道咋保护自己了,这普法真是送到了心坎上!” 李大哥的话,让队员们感受到了普法工作的意义。

此次实践之旅,队员们不仅深刻理解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更体会到了法律在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百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沂蒙精神的法律保护,整理调研成果形成建议;同时将助农普法的经验推广开来,让更多乡村感受到法治的温暖。

法韵润沂蒙,精神永传承。相信在红色精神与法治力量的共同滋养下,沂蒙大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讯员:孟俊辰 王诗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红土播法韵,沂蒙续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