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讯】站在长江岸边远眺,昔日裸露的矿坑已化作层叠的梯田,浑浊的支流水系重现清澈;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百万亩人工林海随风起伏,曾经流失的土壤被牢牢锁住;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土地披上绿装,特色产业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这些跨越山川湖海的生态蝶变,共同勾勒出中国"山水工程"的壮丽图景。截至2023年底,这项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已累计修复面积超1.2亿亩,为地球家园绘就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新画卷。
系统治理:破解"头痛医头"的生态困局
传统生态修复常陷入"单点突破、整体失衡"的困境,而"山水工程"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开创了"全要素、全流域、全系统"治理新模式。在长江经济带,工程突破行政界限,将11省市的25万平方公里土地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岸上控污截污、水中生态净化、海底底泥修复"的立体治理,使干流断面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97.1%。在青藏高原,针对高寒草地退化问题,工程创新"草畜平衡+科技增草"模式,既恢复植被覆盖率,又保障牧民生计,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科技赋能:打造精准修复的"中国方案"
在福建闽江流域,无人机巡护系统与卫星遥感技术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可实时追踪0.1平方米的地表变化;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基于大数据的"生态银行"平台,将碎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交易资产,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200亿元;在广东粤北南岭,3D打印技术被用于修复受损珊瑚礁,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类种群数量增长3倍……从"经验修复"到"智慧修复",科技创新正成为破解生态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绿色蝶变:生态红利释放发展新动能
生态修复不仅重塑了绿水青山,更催生出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浙江千岛湖,通过"保水渔业"模式,鲢鳙鱼年产量达5000吨,带动渔民增收的同时,每年可减少水体氮磷含量相当于350吨化肥;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工程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转型,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生态产业对GDP贡献率超40%。据测算,"山水工程"实施区域平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增长15%,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专家点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金南表示:"中国'山水工程'以占全球4%的生态修复投入,贡献了25%的修复面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方案。"站在新的起点,这场覆盖大江南北的生态革命仍在持续深化。随着"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海洋生态修复行动深入推进,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山水工程绘就1.2亿亩生态新画卷:中国以系统思维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