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138份问卷里的乡村呼声:大学生团队的“产业诊断手记”

安化山区,茶香漫过层层茶田。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青仁志愿服务团踩着晨露,挨家挨户发放问卷——从7月1日到4日,138份沉甸甸的问卷,记录下大安村产业发展的真实脉动,也凝结着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的深度思考。

image.png

问卷里的“急难愁盼”

“您最希望通过直播解决什么问题?”在渠之源茶企的生产车间,队员们的问卷上,62%的村民勾选了“获得更多流量”;而走访856茶厂时,38%的茶企负责人在“产业瓶颈”一栏写下“包装同质化”。这些数据像一个个路标,指引着团队挖掘问题的根源。

“我们的黑茶品质不输别人,但盒子都长得差不多,客户记不住。”856茶厂老板指着仓库里堆叠的素面茶盒,语气里满是无奈。调研中更令人揪心的是,多位茶企负责人提到“年轻人不愿返乡”:“村里的孩子读完书就留在城里,车间里多是50岁以上的老师傅。”

方言里的调研温度

调研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连‘杀青’的方言说法都听不懂,急得满头汗。”队员小李回忆,7月2日走访茶园时,茶农浓重的方言让问卷填写频频卡壳。他们只好请村干部当翻译,后来干脆学了几句常用方言,“‘渥堆’叫‘闷黄’,‘揉捻’念‘搓条’,慢慢能跟老乡聊到一块儿了。”

这些“沟通障碍”被队员们特别标注——“62%的村民存在普通话沟通问题”,这份发现后来成了7月5日推普活动的重要依据。而调研的温暖瞬间同样动人:离开856茶厂时,老板在队员的笔记本上写下“希望大学生常来”,字迹遒劲有力,背后是乡村对智力支持的热切期盼。

从问题到方案的跨越

深夜的村委会办公室,灯光亮至凌晨。团队将138份问卷数据分类梳理,把走访中听到的“碎碎念”转化为《产业调研报告》里的具体建议:针对物流难题,提出“村企合作建共享仓储”,集中收发降低成本;面对包装同质化,设计“黑茶+文旅故事”的差异化思路;为吸引年轻人返乡,建议“电商实训基地+返乡创业补贴”组合政策。

138份问卷,是乡村递给青年的“求助信”,也是大学生实践交出的“诊断书”。正如队员们在报告扉页所写:“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等待被点亮的乡村梦想。”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调研成果,正悄然为大安村的产业振兴播撒希望的种子。

通讯员 李芝惠 湖南中医药大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138份问卷里的乡村呼声:大学生团队的“产业诊断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