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牛肉变彩虹色就得丢?”专家辟谣:正常物理现象,安全可食用

近日,一则“牛肉切开现彩虹色是变质信号,必须丢弃”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引发大量消费者恐慌。视频中,一块新鲜牛肉被切开后,截面浮现出绿、紫、红相间的彩色光泽,博主声称这是“细菌繁殖导致蛋白质变性”的标志。然而,多家权威机构及食品科学专家近日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牛肉彩虹色系正常物理现象,与食品安全无关,无需恐慌丢弃。这一反转,不仅澄清了一场因视觉误解引发的谣言,更揭示了公众对食品科学认知的普遍盲区。

彩虹色从何而来?光干涉现象“背锅”

“牛肉表面的彩虹色是光线的‘恶作剧’。”中国肉类协会首席专家张明远解释,当肌肉纤维被切割后,其规则排列的肌原纤维如同微型“光栅”。当白光(如日光、灯光)照射到断面时,不同波长的光(即不同颜色)会因干涉效应被分离,形成类似肥皂泡或光盘上的彩色反光。“这种现象在牛肉、猪肉等畜肉中普遍存在,尤其在肌纤维较粗、切割角度倾斜时更明显。”

这一结论也得到国际认可。美国农业部(USDA)官网明确将“彩虹色”列为肉类正常现象,并配图说明:“它不会影响肉的味道、质地或安全性。”日本食品研究机构甚至通过实验证实,彩虹色在真空包装的冷鲜肉中更易出现,因其隔绝氧气后肌红蛋白结构稳定,更利于光干涉发生。

变质肉的“真面目”:异味、黏液、颜色灰暗

既然彩虹色无害,消费者该如何判断牛肉是否变质?专家指出,需综合观察以下特征:

  • 气味:新鲜肉有轻微血腥味,变质后散发酸腐或氨味;
  • 触感:正常肉质紧实有弹性,变质后表面发黏、按压回弹慢;
  • 颜色:新鲜牛肉呈暗红色,变质后颜色灰暗、发绿(非彩虹色),甚至出现霉斑。

“很多人把‘彩虹色’和‘腐败绿’混淆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宁强调,腐败产生的绿色源于细菌代谢产物硫化氢与肌红蛋白结合,形成暗绿色的硫化肌红蛋白,这种颜色均匀分布且不可逆,与光干涉形成的彩色光泽有本质区别。

谣言背后的公众焦虑:食品知识科普亟待补课

此次谣言的广泛传播,暴露出公众对食品科学认知的短板。一项覆盖2万人的调查显示,超60%受访者曾因肉品颜色异常丢弃食物,其中仅15%了解彩虹色成因。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3秒抓眼球”的传播逻辑,进一步放大了科学信息的失真风险。

“食品谣言往往利用‘视觉冲击+安全焦虑’制造恐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呼吁,消费者应通过权威渠道(如政府官网、科研机构公众号)获取信息,避免被“伪科学”牵着鼻子走。

结语
从“牛肉彩虹色”到“草莓致癌”“西瓜打针”,食品谣言总在迭代,但破解之道始终在于科学认知。一块彩虹色的牛肉,既是光线与肌肉的奇妙互动,更是一面镜子——照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映出科普教育的紧迫性。下次再遇“彩色肉”,不妨会心一笑:这不过是牛肉送给你的“光学小彩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牛肉变彩虹色就得丢?”专家辟谣:正常物理现象,安全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