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调查】“您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我们将为您办理三倍退款”“您的账户涉嫌洗钱,请配合调查”“恭喜您中奖了,先交2万元手续费即可领奖”……这些看似老套的话术,却让无数人落入陷阱。据国家反诈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超2000亿元,单案最高损失达3000万元。警方揭秘当前五大高发诈骗套路,提醒公众:“骗子的剧本永远比你想得更‘贴心’。”
套路一:冒充客服“退款”实为盗刷,30分钟骗走12万
2023年10月,北京王女士接到自称“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称其购买的婴儿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需紧急召回并办理三倍退款。对方准确报出王女士的订单号和收货地址,甚至发送了伪造的“质检报告”。
在诱导王女士下载“共享屏幕”软件后,骗子以“验证账户安全”为由,要求她将银行卡余额转入“安全账户”。王女士按指引操作后,不仅12万元存款被转走,骗子还利用共享屏幕获取的验证码,盗刷了其信用卡额度。
警方提醒:正规客服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或共享屏幕,遇到“退款”请求,务必通过官方APP核实。
套路二:虚假投资“高回报”,老年人成重灾区
上海65岁的张先生被拉入一个“养老投资群”,群内“导师”每天分享“稳赚不赔”的股票信息,并展示其他“学员”的盈利截图。张先生试探性投入5万元后,账户显示“盈利”2万元,但提现时被要求缴纳“个人所得税”“保证金”等费用。
待张先生累计支付18万元后,平台突然关闭,群聊也被解散。警方调查发现,该团伙同时运营200余个微信群,受害人遍布全国,超80%为50岁以上人群。
反诈专家支招:投资需选择持牌金融机构,警惕“保本高收益”“内部消息”等话术,老年人转账前务必与子女商量。
套路三:AI换脸伪造视频,骗走企业资金200万
2024年1月,某公司财务人员李女士收到“总经理”微信视频通话请求。画面中,“总经理”正在开会,称有一笔紧急合同款需立即支付,并展示了伪造的合同文件。李女士未多想便转账200万元,后发现视频中的“总经理”是AI换脸合成的。
技术破局:警方提示,AI换脸视频存在眨眼频率异常、面部边缘模糊等细节漏洞,可通过要求对方转动头部或用手遮挡面部进行验证。
全民反诈:牢记“三不一多”原则
面对诈骗手段迭代升级,警方总结防骗口诀:“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同时,国家反诈中心APP已开通“诈骗预警”功能,可自动拦截可疑来电和短信。
【记者观察】从“猜猜我是谁”到AI换脸,诈骗分子的技术手段不断翻新,但核心逻辑从未改变——利用人性中的贪婪、恐惧和信任。守护钱袋子,不仅需要技术防护,更需要每个人筑起心理防线:凡涉及金钱,先问自己“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这些诈骗套路专盯你的钱!警方揭秘最新骗局,有人半小时被骗12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