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深度调查揭露,部分电商平台直播间以“和田玉专场”“源头直供”为噱头,通过虚假鉴定、剧本炒作等手段,将成本仅几十元的玻璃制品或低质玉石,包装成“天价籽料”售卖,消费者投诉量激增。节目播出后,#央视曝光和田玉直播间骗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阅读量超4亿次,引发社会对直播带货行业乱象的强烈关注。
暗访调查:话术套路环环相扣,消费者难辨真假
记者以买家身份潜入多个标榜“新疆和田玉”的直播间发现,主播们采用统一话术:先以“家人们”“老铁”拉近距离,再强调“自家矿场”“一手货源”,最后通过“限时秒杀”“亏本放漏”制造紧迫感。某直播间内,一块标价8800元的“羊脂玉籽料”,主播声称“市场价至少5万”,经“砍价”后以1288元“友情价”售出,实际为乳化玻璃仿制品,成本不足50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直播间甚至伪造鉴定证书。记者将购买的“和田玉”送检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结果显示均为“碳酸盐质玉”(大理石)或“玻璃”,而随货附带的“新疆质检”证书系伪造。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涉嫌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
产业链揭秘:从造假到洗白,黑色利益链触目惊心
调查发现,骗局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造假产业链。在河南南阳某玉石加工集散地,记者目睹了“和田玉”的“诞生”过程:工人将白色玻璃熔炼后倒入模具,冷却后打磨抛光,再通过染色剂制造“皮色”,最后贴上激光打印的假证书,全程仅需2小时。这些“成品”通过物流发往全国直播间,每件利润高达数十倍。
某直播间运营者向记者透露:“粉丝量破百万的账号,月销售额轻松超千万,退货率控制在30%以内就能赚钱。”为规避监管,部分商家采用“挂羊头卖狗肉”策略:直播间展示真玉,发货时替换为假货,或通过“私域引流”将消费者导流至微信交易,逃避平台售后约束。
平台回应:启动专项整治,严打虚假宣传
事件曝光后,抖音、淘宝等平台相继发布公告,称已对涉事账号进行封禁处理,并上线“玉石鉴定信息溯源”功能,要求商家上传权威机构检测报告。抖音电商规则中心负责人表示:“平台将运用AI技术识别虚假话术,对违规商家处以扣除保证金、永久禁播等处罚,情节严重者将移交公安机关。”
中国消费者协会则提醒消费者,购买和田玉应认准“CMA”“CNAS”认证标识,要求商家提供一物一证的正规检测报告,并保留交易记录作为维权证据。
行业反思:直播经济需筑牢诚信基石
“和田玉骗局暴露了直播带货的两大顽疾:流量至上与监管滞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刘东明分析,部分商家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而平台审核机制、第三方鉴定服务的缺失,进一步放大了风险。他呼吁,应建立“主播信用评级”“玉石溯源区块链”等长效机制,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记者手记】当“家人们”的称呼沦为收割信任的镰刀,当“源头直供”的承诺变成精心设计的陷阱,直播经济的信任基石正在被侵蚀。唯有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平台压实主体责任、商家坚守诚信底线,才能让“直播间”真正成为连接品质与需求的桥梁,而非欺诈与贪婪的温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央视曝光直播间卖和田玉骗局:千元“籽料”实为玻璃,百万粉丝账号涉虚假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