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修订稿)》,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个人养老金账户新增“患重大疾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领取失业保险金满一定期限”三种领取情形,同时优化账户转移、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这一调整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向“全生命周期保障”迈出关键一步,为参保人提供了更灵活的资金使用选择和更充分的风险抵御能力。
新增情形直击民生痛点:从“养老专属”到“应急兜底”
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试点以来,凭借“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特点,吸引超5000万人开户,但“资金封闭运行、领取条件严格”也引发部分争议。此次修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新增的三种领取情形均与民生风险强相关:
- 患重大疾病:参保人确诊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20类重大疾病后,可申请提前领取账户余额,用于支付医疗自费部分;
-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确认后,可按月或一次性领取养老金,保障基本生活;
- 领取失业保险金满6个月:针对长期失业群体,允许提取部分资金用于职业培训或创业启动。
“过去个人养老金是‘养老钱袋子’,现在是‘家庭风险防护网’。”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新增情形体现了制度设计从“单一养老”向“全生命周期保障”的转型,尤其对中低收入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意义重大。
配套政策同步优化:平衡灵活性与可持续性
为防止资金滥用,修订稿对领取条件设定严格门槛:重大疾病需提供二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丧失劳动能力需经省级鉴定机构确认,失业提取则与社保系统数据联动核查。同时,为维护制度可持续性,明确提前领取部分不再享受税收优惠,且领取后账户不得再追加缴费。
在账户管理方面,新规允许参保人因跨省就业、移民等原因转移个人养老金账户,避免因流动性受限降低参保意愿。税收优惠也进一步加码:对年收入12万元以下群体,缴费环节税收抵扣比例从3%提升至5%,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时按3%税率缴纳。
市场反应积极:银行、保险机构加速布局
政策利好下,金融机构迅速响应。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试点银行上线“重大疾病领取预审核”服务,通过AI识别病历材料,将审批时效从7天压缩至24小时;中国人寿、太平养老等险企推出“个人养老金+健康管理”组合产品,参保人可免费获得在线问诊、住院协调等增值服务。
“个人养老金正在从‘政策驱动’转向‘需求驱动’。”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分析,新增领取情形降低了公众对资金“锁定期过长”的顾虑,预计2024年开户人数将突破1亿,资金规模超5000亿元。
结语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此次修订,以“小切口”改革回应“大民生”关切,既为参保人提供了应对突发风险的“安全阀”,也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随着制度不断完善,个人养老金有望成为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的“压舱石”,更将成为应对疾病、失业等人生风险的“缓冲垫”,助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的民生目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个人养老金制度再升级:新增3种领取情形,灵活性与保障性同步提升




